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考察和探讨了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状况。

内容简介

本书在理论上传承和发展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理论,以及中国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传统,从社会转型、社会行动、系统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等理论视角,考察和探讨了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状况、问题、趋势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方法上,本书把对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分析与典型个案研究结合起来,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经验的相互补充和印证。

本书提出的基本理论是: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后乡土中国已经来临。后乡土中国的乡土性与传统乡土社会在结构上有了较大变迁,其突出的特征是结构上的双二元化以及边缘化趋势。新农村建设问题实质就是农村发展问题,多元的城市化道路和发展模式可能是后乡土中国的理想选择。

作者简介

作者陆益龙,1966年12月生于安徽省枞阳县。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出版有《嵌入性适应模式:中国华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沪籍制度》《流动产权的界定: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中国代家礼》等专著,在《北大学报》《人大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 迈向人民的农村社会学

第一编 后乡土的中国社会形态

第一章 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乡村经济活动形态

第二节 乡村政治生活的基本形态

第三节 乡村社会与文化生活形态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

第一节 社会发展评估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节 乡村社会的人类发展指数

第三节 乡村社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第四节 乡村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五节 乡村社会发展的政策要求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双二元化

第一节 T村概况

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两栖”生活

第三节 大市场与小村落:吸引和排斥

第四节 双二元化、不确定性及其风险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乡土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

第一节 乡土性与后乡土性

第二节 差序格局及其演变

第三节 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

第四节 长老权力与法理权威

第五节 村民自治和基层政权

第六节 现代性的生产和消费

第七节 小结

第二编 中国农民的观念及行为

第五章 理解农民及其社会行动

第一节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

第二节 农民社会行动的逻辑

第三节 组织与农民的行为

第四节 文化与农民的社会行动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生男偏重与农民的生育行为

第一节 农民生育行为的理论

第二节 村落文化构成的生育压力和庇护

第三节 农民生育兴趣的文化心理机制

第四节 生男偏重的社会影响

第五节 农民生育意愿与国家政策需求的均衡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农民的法治意识与法律态度

第一节 法治意识:理论及问题

第二节 农民对法制系统的支持

第三节 农民法治意识的三种图示

第四节 小结:法律的社会化与乡村社会的法制化

第八章 农民的守法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解释守法行为的两种理论范式

第二节 守法行为与法治意识的测量

第三节 工具性因素与农民的守法行为

第四节 规范意识在农民守法行为中的作用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农民的社会认同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农民的阶级阶层认同

第二节 农民的权威认同

第三节 农民的社会评价标准

第四节 农民的生活满意度

第五节 小结:客观现实反映的认同

第十章 农民的流动及其群体的边缘化

第一节 农民的分化和流动

第二节 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历程

第三节 城市农民阶层的边缘化表征

第四节 城市农民阶层的边缘化成因

第五节 小结:社会排斥的消除与社会再整合

第三编 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与经济

第十一章 乡村政治与权威格局的变迁

第一节 乡村政治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村落政治与权威格局

第三节 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村政治的变迁

第四节 治理抑或建设:乡村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十二章 市场转型中的农业发展困境

第一节 土地问题

第二节 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

第三节 农民增收与政府补贴

第四节 劳动力转移

第五节 合作与农民组织化

第十三章 嵌入性政治对乡村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嵌入性:分析政治与经济活动关系的视角

第二节 集体经济的衰退:理论解释及其局限

第三节 集体化:政治嵌入及其对村落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编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十四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内涵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模式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中可能的误区

第四节 小结:建设与制度创新的并重

第十五章 农民需要的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理论及问题

第二节 农民的相对剥夺性需求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性需求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小结:农民需求导向的新农村建设

第十六章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尝试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困境

第三节 走出困境的策略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七章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模式及其意义

第二节 小岗村经验与模式选择

第三节 赵庄经验与模式选择

第四节 两种模式的结构特征比较

第五节 小结

第十八章 新农村建设中的制度建设

第一节 制度建设与农村建设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制度需求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供给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九章 多元城市化路径与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多元城市化路径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的集镇化

第五节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

第二十章 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中国改革30年:从农村到城市

第二节 城乡二元体制及其主要影响

第三节 为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

第四节 如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

第五节 小结:把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后记

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是200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陆益龙。

得书感谢您对《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社会建设研究(第4辑) 电子书
《社会建设研究》是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创办的院刊。本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
社会建设研究(第6辑) 电子书
《社会建设研究》是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创办的院刊。本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
社会建设研究(第5辑) 电子书
《社会建设研究》是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创办的院刊。本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
中学图书馆建设研究 电子书
本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详细探讨了广西地级市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发展进度、指标差异及其达标程度,并通过各市间及与省外比照找出广西中学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优劣势和不足,总结了广西中学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地方特色及努力方向。本书旨在为我国中学图书馆研究实践提供参照、启迪与理论指引,为阅读推广理论的深化拓展提供了较科学、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社会建设研究(第7辑) 电子书
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主办,本册是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