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的“此在”是一种自身反思的运动过程。
内容简介
通过自身反思,比较文学深入自身而实现了自身。就此而论,比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自我认识:在这里,自我不再是本质性的实体或主体,而是某种动态的过程,其中蕴涵了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和互动。
自我总是自我的超越性存在,这种超越性存在正来自自我的相对性或自相差异性,即他者。相对性自我与超越性自我互为主体,这种内在而超越的主体间性构成了比较文学的人文内涵。
比较文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发现更高自我或实现自我的更高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比较文学不仅是认识他者的“新工具”,更是“认识你自己”的实践哲学,即人文之道。通过此在的实践和实践的此在,比较文学将成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标志和先锋。
作者简介
作者张沛,1974年生于太原,199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98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200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2001-2003年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经典简释,近年来于《北京大学学报》、《国外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翻译有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克莱斯·瑞恩著《异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白壁德著《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以及塔亚纳著《常识中的理性》。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总序
序
“文学”的解放
“文学”的解放
历史回顾
问题分析
解放之道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
哈姆雷特的问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中英戏剧传统比较考察之一
(一)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吗?
(二)关汉卿和莎士比亚
文学和表演:关于中英戏剧传统的一个比较考察
(上)楔子
(下)诗·乐·剧
《哈姆雷特》诗话两则
一、比兴
二、自杀
囚牢·胡桃壳·无限空间的君王·噩梦——对《哈姆雷特》第2幕第2场一段台词的解读
(一)“囚牢”
(二)“胡桃壳”和“无限空间的国王”
(三)“噩梦”
(四)困顿与出走:哈姆雷特与浮士德的不同命运
哈姆雷特的问题
隐喻的生命
隐喻的政治修辞学研究
上篇 “诗可以群”:论隐喻的亲和功能
下篇 “谈何容易”:春秋笔法与显白书写
修辞与认知:隐喻诗学的认识论研究
引言
(上篇) 隐喻:认知的修辞,修辞地认知
(下篇) 隐喻思维
转换生成:隐喻的生命
一、超越真假
二、综合同异
三、以一总多
四、若隐若现
五、中介与本体
六、此岸与彼岸
七、空间与时间—当下与永恒
八、隐喻:“人”的拯救与超拔
乌托邦的诞生
乌托邦的诞生
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的创作意图
(一)都铎神话
(二)第一四联剧
(三)第二四联剧
(四)《约翰王》
(五)《亨利八世》
结语
培根的寓言
修辞学
培根的寓言
哲学的寓言
新主义与老问题
知不知:对中国古典认识论传统的一个考察——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中心
斯文在中:《中说》大义述要
(一)王通与《中说》
(二)《中说》大义
(三)《中说》之王道论
(四)《中说》之教化论
(五)《中说》之圣贤论
(六)《中说》之经学论
(七)《中说》之中国论
人文之中:论文中子的中国观
上篇
中篇
下篇
新主义与老问题
(一)
(二)
(三)
民主与领袖
中国之道
后记
比较文学:人文之道是2013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沛。
得书感谢您对《比较文学:人文之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