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诗赋形:闻一多诗歌语言研究

为新诗赋形:闻一多诗歌语言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诗歌形体的角度揭示闻一多对新诗建设的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诗歌语言为核心,以诗歌空间为外围,在揭示闻一多的诗歌语言观念和诗歌语言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闻一多为新诗形体建设所做的探索,大体上包括视觉空间中的线条语言(绘画美)、听觉空间中的韵律语言(音乐美)、静态空间中的造型语言(建筑美)、动态空间中的肢体语言(舞蹈美)、现实空间中的冲突语言(戏剧性)和文本空间中的智性语言(诗性批评)六方面。并结合闻一多诗歌语言与中外诗歌语言传统的关系,特别探讨了闻一多对律诗和商籁体的吸收与转化。

迄今为止,为新诗赋形的任务尚未完成。闻一多的这些努力无疑为后来的新诗建设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作者简介

作者肖学周,笔名程一身,河南人。文学博士。著有诗集《北大十四行》,专著《中国人的身体观念》《权力的旋流》,编著《外国精美诗歌读本》等。《北大十四行》获北京大学第一届“我们”文学奖,《中国人的身体观念》获第八届丁玲文学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新诗研究丛书”·出版说明

自序 赋形期大匠

引论 闻一多诗歌语言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回到闻一多”:意义和难度

第二节 闻一多的诗歌成就及其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闻一多的诗歌语言观念及其模式

第一节 闻一多的诗歌语言观念

一 闻一多的诗歌道路

二 语言变革时代的形式焦虑与个体抉择

三 闻一多诗歌语言观念的演变轨迹

第二节 诗歌空间与诗歌语言

一 诗歌空间问题的提出

二 从现实空间到诗歌空间

三 诗歌语言在诗歌空间中的两重性

四 闻一多诗中的时空体

第三节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主要模式

一 闻一多诗中的再现语言:《春光》

二 闻一多诗中的抒情语言:《大鼓师》

三 闻一多诗中的象征语言:《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四 闻一多诗中的智性语言:《奇迹》

第二章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弹性与限度

第一节 视觉空间中的廓线与色彩:绘画美

一 闻一多的美术成就

二 闻一多诗中的绘画语言

三 东方文化的画廊:《忆菊——重阳前一日作》

第二节 听觉空间中的韵律语言:音乐美

一 听觉空间中的诗歌合流

二 闻一多诗中的音乐美

三 可歌可泣的悼亡之作:《也许——葬歌》

第三节 静态空间中的造型语言:建筑美

一 建筑美的可行性与自由度

二 诗歌的雕塑美问题

三 双层建筑的卓越尝试:《心跳》

第四节 动态空间中的肢体语言:舞蹈美

一 闻一多的“脚镣”之舞

二 演讲者的自由舞

三 激情的爆发与节制:《发现》

第五节 现实空间中的冲突语言:戏剧性

一 闻一多的叙事欲望与戏剧活动

二 口语叙事及其戏剧性的范例:《天安门》

第六节 文本空间中的智性语言:诗性批评

一 闻一多的诗性批评及其语言风格

二 激情与沉思融合的奇迹:《唐诗杂论》

第三章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来源及其转化

第一节 闻一多的翻译实践与文化观念

一 闻一多的翻译实践

二 闻一多的文化观念

第二节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中国血脉

一 “赋比兴”语言及其现代转化

二 从律诗到新格律诗

三 意象采集和故事新编

第三节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外来营养

一 唯美语言、象征语言及其汉化尝试

二 商籁体的翻译与创作

第四节 中西合璧的典范:《死水》

一 《死水》的创作时间

二 《死水》研究述评

三 《死水》的美与丑

结论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诗歌形式:在格律与自由之间

第二节 诗歌语言:在文本与现实之间

第三节 诗体演进:在诗歌与非诗之间

附录

一 闻一多年谱简编

二 闻一多诗集

三 闻一多诗学文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凝聚词语的力量

为新诗赋形:闻一多诗歌语言研究是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肖学周。

得书感谢您对《为新诗赋形:闻一多诗歌语言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诗歌研究(第十八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第十八辑。
中国诗歌研究(第十五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第十五辑。
中国诗歌研究(第十六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第十六辑。
中国诗歌研究(第十七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第十七辑。
泰戈尔精品集·诗歌卷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泰戈尔的抒情诗《目光》《黎明盛会》《爱情的加冕》,叙事诗《婆罗门》《礼佛的宫女》《幽会》,歌词《清泉》《雨季》《流云的游伴》等诗歌作品,读者能够从中领略泰戈尔诗歌的优美、流畅、颇富哲理的艺术特点,接受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