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

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汉语发展史下赣方言研究:三维互动理论及多学科视角

内容简介

本成果将研究对象置于汉语发展史背景之下,运用语言变化中的“时间·空间·语主”三维互动理论,并借鉴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和语言学等学科成果审视赣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同时还就其运行机制、构词理据、发展动因等理论问题作出阐析,揭示了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章节目录

封面

目录

内容简介

扉页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其他

绪论

一 本选题的研究对象

二 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历史现状

三 选题缘起与语料来源

四 本研究的作用、意义、理论以及预期目标

五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六 本研究需要说明的几点

第一章 赣省人文历史与赣方言形成的历史层次

第一节 赣省人文历史与方言概况

一 人文历史

二 境内方言概况

第二节 赣方言的形成及其分区

一 赣方言的形成

二 赣方言的分区

第三节 赣方言古语词的历史层次

一 历史分期问题的确定

二 赣方言古语词的历史层次

第二章 赣方言古语词与其底层遗留成分

第一节 苗蛮语和百越语沉积的底层成分

一 苗蛮语沉积的底层成分

二 百越语沉积的底层成分

第二节 吴楚语的遗留成分

一 吴语的遗留成分

二 楚语的遗留成分

第三节 其他方言或语种的影响或借用成分

一 秦晋地区的方言或语种

二 陈韩赵魏宋之间的方言或语种

三 北燕洌水之间的方言或语种

四 江淮地区的方言或语种

第三章 赣方言古语词与上古汉语词汇成分

第一节 先秦华夏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时间以及事物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心理活动以及发展变化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状态意义

四 表示疑问代指意义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处所、事物现象以及物量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以及发展变化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第四章 赣方言古语词与中古汉语词汇成分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时间、器物以及树木等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以及发展变化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状态意义

四 表示指代以及疑问意义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时间、器具、动物及其他事物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四 表示确定、时频意义

五 表示物件单位意义

第三节 宋代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以及事物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以及心理活动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第五章 赣方言古语词与近代汉语词汇成分

第一节 元代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处所以及事物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以及心理活动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四 表示引介施事意义

第二节 明代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以及事物现象与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第三节 清代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时间以及事物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心理活动以及发展变化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四 表示程度意义

第六章 从古语词看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运行机制及内外动因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方言史观

一 “直线型”的一维方言史观

二 “层迭型”的多维方言史观

第二节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语言文化环境

二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节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动因

一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动因

二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内部动因

第七章 从古语词看赣方言词义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词义发展变化的途径

一 词义发展变化的主要途径

二 词义发展变化的其他途径

第二节 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一 词义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

二 词义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

第三节 词义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

一 量变中义域不变而义值加深的词义深化

二 质变中指称范围与色彩义值改变的词义变化

第八章 从古语词看赣方言词汇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赣方言词汇的词源特征

一 词汇的原生特征

二 词汇的派生特征

三 词汇的合成特征

第二节 赣方言词汇的词义特征

一 词义凸显事物或现象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征

二 词义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习俗内涵

三 词义与理据的联系是以修辞为媒介和桥梁

四 词义源于典故或故事传说

五 词义以曲折婉转的方式表达

第三节 赣方言词汇的构词特征

一 单纯词及其特征

二 派生词及其特征

三 复合词及其特征

第九章 从古语词看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状况

一 赣方言各片区位人口

二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状况

三 赣方言特征词地域分布图例

第二节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特点

一 汉语方言地域分布类型特点

二 赣方言区域地势基本格局

三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主要特点

第三节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形成原因

一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形成的自然因素

二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形成的社会因素

三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第十章 从古语词看赣方言与其他方言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赣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一 赣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关系

二 赣方言与粤方言的关系

三 赣方言与闽方言的关系

四 赣方言与湘方言的关系

五 赣方言与江淮方言的关系

第二节 赣方言与非周边方言的关系

一 赣方言与四川方言的关系

二 赣方言与云南方言的关系

结语

附录:汉语成分词源音序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肖九根。

得书感谢您对《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大连方言语音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采用传统方言学和方言地理学的方法,利用大连地区18个汉语方言点(14个汉族汉语方言点、4个满族汉语方言点)田野调查的材料,进行大连方言的语音专题性研究以及地域差异、民族差异的研究,以期揭示大连方言的全貌,加强大连方言形成历史的研究,为辽宁省胶辽官话的研究提供参考;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大连方言与山东胶辽官话、与北京官话进行对比,深化大连方言的语音演变研究,推动大连方言与山东胶辽官话、
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比较的视角观察分析了汉语各方言和各词类中的重叠现象,发现重叠在方言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构形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其中“构词”作用体现为形容词、动词、量词重叠后的“名词化”(以官话为代表),名词、动词重叠后的“形容词化”(以闽语为代表)。构形的主要作用则是表示一定的客观“量”,但也有部分重叠形态的语义焦点是表示说者对量的主观评价或对事物的主观感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中原雅音》与《中州音韵》考论 电子书
《中原雅音》是一部记录北方时音的亡佚韵书。本书充分利用现有国内外新旧材料,对其进行了穷尽式地辑佚、整理、“复原”与研究。并从文献和语音两方面出发,运用图表比较、比勘互证、构拟等理论与方法,与《中州音韵》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与考证,探讨了两部韵书在体例、韵字、音释及声、韵、调等方面的异同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了二者间的传承关系,重新确立并审视了两部韵书在汉语韵书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论“人口后黄金时代”与发展 电子书
本书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各方各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可以为制定人口政策等提供重要参考。
知识社会维度与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关注并研究了一种新的强调社会维度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的研究很多时候被冠以“社会认识论”研究之名。长久以来,知识的产生和辩护都被看作是个人的事情,以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来源,强调个人理性对知识的重要性。而以洛克、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认为个人经验是知识的来源。随着心理学的确立和哲学中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特别是随着现代逻辑对传统逻辑的扬弃以及语言转向的兴起,哲学认识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