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探究唐王朝治乱兴衰背后国家行政与决策体制的关键作用,寻求唐代治国之道。
内容简介
唐帝国的泱泱大度与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给后代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
本书以唐代中央政权的机构决策活动为主线,打破传统的三省六部制研究架构,将其分为决策和谏官两个互相补充和互相制约的部分,研究其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决策会议的召开与决策权力的分配。推而广之,对唐代以地方情况上报制度、出使监察制度和求言上书制度为主体的决策的依据与信息传达渠道,以及决策与行政效率的变化,包括诏令的起草与下达,保证行政效率的各项制度的运行,都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者简介
谢元鲁,1949 年生,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历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现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史与经济史,以及旅游文化的研究,目前已出版专著 9 部,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广泛涉及隋唐政治制度史、唐宋经济史、四川历史文化等方面。多次获得各级政府社科奖。2007年获得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有轨迹可循的唐朝职官制度
简体修订版自序
繁体版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唐代中央决策集团
第一节 中央决策集团的结构
一、中央政权的决策活动与唐代决策集团的形成
二、唐代中央决策集团的结构
三、决策集团成员地位的相互转化
第二节 决策核心集团的逐步多元化
一、宰相来源的扩大与职权的调整
二、宦官和翰林学士的参与
三、宰相、翰林学士和宦官之间的权力争夺与合作
四、决策核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的平衡与危机
第三节 谏官集团的形成和相对稳定
一、唐代谏官集团的形成
二、谏官集团内部的职权层次
三、加强谏官集团功能的措施
四、谏官集团与中央决策的关系
第二章 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
第一节 御前决策会议
一、常参决策会议
二、仗下后决策会议
三、延英决策会议的产生
四、延英会议的参加成员
五、延英会议的决策程序
六、唐代中后期的翰林学士召对会议
第二节 宰相决策会议
一、从政事堂到中书门下
二、从中书舍人到堂后五房
三、宰相会议的职权范围
四、宰相会议与御前会议的不同决策层次
五、宰相集体决策制度与权相专政
第三节 百官决策会议
一、百官决策会议的权限与参加者
二、百官会议的地位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三、唐代中央决策方式的变迁
第四节 决策权力的转移、分配与争夺
一、唐代前期中央政权内部决策权力的分配
二、唐代中后期官吏选任权力的争夺
三、使职的兴起与皇权的扩张
四、唐代后期地方决策权力的膨胀
第三章 决策的依据和信息传达渠道
第一节 地方情况上报制度
一、唐代地方信息上报制度与中央决策
二、专使上报制度的变迁
三、诸道进奏院的产生
四、邮驿系统与文书的传递
五、巡院制度的创立及信息传递的高效率
第二节 出使监察制度的建立
一、御史出巡制度
二、使臣派遣制度
三、宦官出使制度
第三节 求言与上书制度的运用
一、唐代上书制度与皇帝下诏求言
二、匦制的创立与变迁
第四节 控制信息渠道的斗争
一、唐代前期信息渠道的相对畅通
二、唐代中后期中央决策集团内部控制信息渠道的斗争
三、唐代后期中央与地方控制信息渠道的斗争
第四章 决策与行政效率的变化
第一节 保持决策效率的制度
一、御前会议的决策效率
二、诏令的及时起草与传达
三、宰相决策会议的工作效率
四、诏令和律令格式的删定与整理
第二节 保持政务运转效率的制度
一、诏令和文书的处理效率
二、中央机构的上班与值班制度
三、官吏的休假与请假制度
四、中央和地方信息的迅速上传下达
五、实行勾检制度以防止文书稽延
第三节 国家行政运转效率的变迁
一、唐代前期对官吏数量的控制与行政高效率
二、安史之乱前后的制度改革与调整
三、唐代后期国家行政效率的降低
第五章 决策的局限性与特点
第一节 唐王朝决策的局限性
一、利益的局限性
二、历史的局限性
三、君主、宰相与宦官经验的局限性
四、决策实施程度的逐渐降低
第二节 唐王朝决策的特点
一、唐代中央决策的开放性
二、唐代中央决策的变革性
三、决策与执行功能的分离
四、皇权的运用与中央政权决策
主要引用及参考论著
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中华学人丛书是202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谢元鲁。
得书感谢您对《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中华学人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