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2)

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2)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绿皮书》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及全球地位。

内容简介

《生态文明绿皮书》第一部分是总报告,呈现了各类生态文明指数排行榜和报告的主要结论。第二部分是ECCI的理论与分析,在往年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相关性分析,比较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世界上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静态类型和动态类型,探究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态势,第三部分对各省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2010年建设状况,2003-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对策建议三个部分。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2)》编写组

摘要

Abstract

GⅠ 第一部分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总报告 Part Ⅰ General Report on China’s Provincial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dices (ECI 2012)

一 各省评价结果

(一)生态文明指数(ECI)评价结果

1.2010年各省域生态文明指数(ECI)评价结果

2.2010年各省域生态文明指数(ECI)排名变化情况

(二)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评价结果

1.2010年各省域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评价结果

2.2010年各省域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排名变化情况

(三)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评价结果

1.2010年各省域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评价结果

2.2010年各省域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排名变化情况

(四)各省二级指标评价结果

1.生态活力评价结果

2.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3.社会发展评价结果

4.协调程度评价结果

5.转移贡献评价结果

二 评价分析方法

1.ECCI 2012

2.ECCI 2012的算法及分析方法

三 分析研究结论

(一)国际比较研究结论

(二)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分析结论

(三)相关性分析结论

1.ECI相关性整体情况

2.二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3.三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四)进步指数分析结论

(五)驱动分析结论

GⅡ 第二部分 ECCI的理论与分析 Part Ⅱ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alytical Methodology of ECCI

G.1 第一章 ECCI 2012设计与算法

一 ECCI 2012设计

二 ECCI 2012指标解释

1.生态活力类

2.环境质量类

3.社会发展类

4.协调程度类

5.转移贡献类

三 ECCI 2012算法及分析方法

1.数据标准化

2.计算临界值

3.赋予等级分,构建连续型随机变量

4.计算三级指标等级分数

5.对指标体系赋权

6.计算ECI、SECI、GECI得分

7.逆指标确定

8.特殊值处理

9.进步指数分析

10.相关性分析

11.整体性聚类分析

G.2 第二章 国际比较

一 国际比较概况

1.生态活力领域建设水平稳中有升,成效显著

2.环境质量领域建设压力较大,水平亟待提升

3.社会发展领域建设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巨大进步空间

4.协调程度领域建设进步明显,发展势头良好

5.转移贡献领域,以较为有限的资源,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作出了贡献

二 生态活力

(一)森林覆盖率

(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三)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三 环境质量

(一)水体有机污染物排放水平

(二)环境空气质量

(三)土地严重退化率

(四)农药施用强度

四 社会发展

(一)人均GDP

(二)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

(三)城镇化率

(四)人均预期寿命

(五)人均教育经费投入

(六)农村人口获得改善水源比例

五 协调程度

(一)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

(二)单位GDP能耗

(三)单位GDP水耗

(四)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六 转移贡献

(一)人均农业总产值

(二)能源自给率

(三)淡水自给率

(四)人口密度

七 小结

G.3 第三章 生态文明建设类型

一 划分方法

二 2010年六大类型

1.均衡发展型

2.社会发达型

3.生态优势型

4.环境优势型

5.相对均衡型

6.低度均衡型

三 类型变动分析

四 基本结论

G.4 第四章 相关性分析

一 ECI相关性分析

二 二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一)二级指标相互之间的相关性

(二)各二级指标内部的相关性

1.生态活力相关性分析

(二)环境质量相关性分析

(三)社会发展相关性分析

(四)协调程度相关性分析

(五)转移贡献相关性分析

三 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一)三级指标与ECI相关性整体情况

1.16项三级指标与ECI显著相关

2.9项三级指标与ECI相关度不显著

3.4项三级指标与ECI相关性发生变化

(二)部分三级指标与ECI相关性的启发意义

1.一些因素直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2.一些因素持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3.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有逐渐减弱趋势

四 相关性分析结论

(一)ECI相关性整体情况

(二)二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三)三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G.5 第五章 进步指数

一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

二 各省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

1.总进步指数分析

2.生态活力进步指数分析

3.环境质量进步指数分析

4.社会发展进步指数分析

5.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分析

6.转移贡献进步指数分析

三 进步指数分析结论

G.6 第六章 驱动分析

一 全国自身生态文明发展态势

1.生态活力发展状况

2.环境质量发展状况

3.社会发展进步状况

4.协调程度发展状况

5.驱动关系分析

二 各省生态文明建设驱动类型

1.协调驱动型

2.协调发展型

3.生态发展型

4.环境协调型

5.环境发展型

6.面临转轨型

三 驱动分析结论

GⅢ 第三部分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Part Ⅲ Provincial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alysis

G.7 第七章 北京

一 北京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发展态势相关性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8 第八章 天津

一 天津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天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天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9 第九章 河北

一 河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河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河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0 第十章 山西

一 山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1 第十一章 内蒙古

一 内蒙古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2 第十二章 辽宁

一 辽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辽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辽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3 第十三章 吉林

一 吉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吉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吉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4 第十四章 黑龙江

一 黑龙江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5 第十五章 上海

一 上海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上海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6 第十六章 江苏

一 江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7 第十七章 浙江

一 浙江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8 第十八章 安徽

一 安徽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19 第十九章 福建

一 福建201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0 第二十章 江西

一 江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1 第二十一章 山东

一 山东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山东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山东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2 第二十二章 河南

一 河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3 第二十三章 湖北

一 湖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4 第二十四章 湖南

一 湖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5 第二十五章 广东

一 广东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6 第二十六章 广西

一 广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7 第二十七章 海南

一 海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28 第二十八章 重庆

一 重庆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一)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相关分析

1.生态活力进步与环境质量进步呈显著负相关

2.环境质量进步与社会发展进步呈负相关

3.社会发展进步与协调程度进步呈较紧密的正相关

三 结论与建议

G.29 第二十九章 四川

一 四川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一)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1.环境质量与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呈较紧密的正相关

2.环境质量与社会发展的进步指数呈负相关

三 结论与建议

G.30 第三十章 贵州

一 贵州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发展态势相关性分析

1.生态活力进步指数与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呈正相关

2.社会发展与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三 结论与建议

G.31 第三十一章 云南

一 云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一)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相关性分析

1.生态活力进步与社会发展进步呈负相关

2.环境质量进步与社会发展进步保持同步

三 结论与建议

G.32 第三十二章 西藏

一 西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3 第三十三章 陕西

一 陕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4 第三十四章 甘肃

一 甘肃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5 第三十五章 青海

一 青海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6 第三十六章 宁夏

一 宁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7 第三十七章 新疆

一 新疆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二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G.38 参考文献

G.39 后记

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2)是201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严耕。

得书感谢您对《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2)》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环境生态文明教育 电子书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要求。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意识形态的学习。《环境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美丽中国的县域样本:福建长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电子书
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典范福建省长汀县曾是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区域之一。而长汀人民在长期的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创造了富有特色的“长汀经验”,并提出建设业兴民富、山清水秀、风淳韵美、和谐宜居、幸福安康的生态家园的目标,推动从生态治理向建设生态家园的转型升级。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过程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对“长汀经验”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对长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思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贵州实践研究 电子书
贵州省作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担负着通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来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大使命。本书在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贵州省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资源优势与劣势、进展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主要抓手、创新动能、建设模式及对策建议,不仅对贵州省有现实战略意义,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机制体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河北省的实践与启示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总论、河北省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决策部署与行动路径、河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创新、河北省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经验与启示、进一步学习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思考。
生态思想维度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东西方代表性生态文明思想入手研究两个世界关于生态问题的历史踪迹,找到其关联与差异。同时,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现当代西方代表性生态思想:生态社会主义之间在立足点、性质、实现路径、支撑力量等方面的异同和对其评价问题,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与超越之处,以西方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启示为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