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完整版“南京大屠杀”纪实巨著。

内容简介

2017年12月13日,是日本侵略军制造的人类历史上一场罕见的大悲剧————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日80年,那是一般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啊。

80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落、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

2014年春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一项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日军侵略者开始在南京大屠杀之日,确立为“国家公祭日”。这是一种痛苦的选择,烙在心坎上的记忆,它让我们有了一种新的国家意识。

作者简介

作者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劳动模范,博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永不该忘却的那桩血凝历史

第一章 杀戮前的大决战

1. 上海失守前后,蒋介石“比较努力”

2. 空袭从8月开始

3. 沪宁线上的生死搏杀

4. 孤城哀鸣

5. 血染“双十二”

第二章 红了长江水

6. 守军的记忆

7. 日军的记忆

8. “热线”里的记忆

9. 城市的记忆

第三章 窒息的金陵城

10. 见了男人就杀

11. 堵住防空洞就杀

12. 闯进宅门大院就杀

13. 为迎“入城式”的大绝杀

第四章 莫愁湖的哀号

14. 不堪入目的现场

15. 日军自述:天天“花姑娘的干活”

16. 独一无二的“奸情报告”

17. 被害者的自述

第五章 拉贝和他的“南京安全区”

18. 关于“纳粹”的他

19. 好人当“主席”

20. 市长走了,洋人拉贝成了“南京市长”

21. 屠刀下的“安全区”

22. 拯救女人

23. “洋菩萨”

24. 离开南京前的最后日子

第六章 坚守“生命孤岛”的洋小姐

25. 终身未有孩子的女人从不放弃孩子

26. 顶住头上的炸弹——开学!

27. 生命孤岛

28. 花落泥尘

第七章 审判与证词

29. 盟军司令的“演说”与审判长的“理由”

30. 将谁押上审判台?

31. 绞死松井石根

32. 紫金山在哭泣中欢呼

33. 大案的终结与遗憾……

第八章 漏网的另一种大屠杀

34. 肮脏而丑陋的“基南基金”

35. 菲律宾的数百个藏金洞的秘密

36. 最可怕的文化屠杀

37. 恶果仍在继续……

第九章 人鬼之间

38. “小鬼子”是这样炼成的

39. 士兵——肉体武器

40. 杀中国人的“快感”

41. 杀人越多表扬越多

42. 鬼事与人话

第十章 十问国人

参考书目

南京大屠杀是2017年由中译出版社出版,作者何建明。

得书感谢您对《南京大屠杀》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电子书
这本书回应了普通话与方言话语次序背后的问题,即普通话是20世纪中国政治的衍生品,亦是形塑“现代中国”的关键元素。
黄同学漫画中国史:清末民初那些年 电子书
国内首部以漫画的形式讲述清末民初——中国近现代历史浓墨重彩的开端的作品。
菊花王朝 电子书
1. 本书深入解读日本天皇制存续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机制,同时全方位解密日本天皇的日常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普及性读物。 2. 作者文笔流畅,学识渊博,见识超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详述天皇和天皇制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拨开迷雾,辟清谣言,厘清史实,让读者自己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洞彻两千多年来日本政治历史文化脉络。 3. 日本思想家竹内好曾说过,天皇制存在于日本的一草一木之中。广岛大学教授小林文男也曾指出研究天皇和天皇制的重要性。可以说,不了解天皇制,就不可能全面地理解我们的近邻日本。 读懂天皇制,才能读懂骨子里的日本 一个延续两千多年的神秘王朝, 一个科技全球领先的现代国家, 为何能在日本身上完美融合? 日本中世史专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胡炜权扛鼎力作 著名日本问题专家蒋丰、萨苏、蒋奇武联袂推荐 天皇制存在于日本的一草一木之中 不了解天皇制,就不可能全面理解日本 70个历史谜题、10幅彩插、18张图表 全方位解密天皇的生死爱欲和前世今生 一部为华人读者而写的天皇解说书 一部了解日本历史与文化的通识书
被掩盖的原罪: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 电子书
迄今为止,关于奴隶贸易与美国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最好诠释。
无规则游戏 电子书
本书是关于阿富汗历史最动人、最有感染力和最富有洞见的作品。作者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