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西走廊看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经验

从河西走廊看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经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带你从河西走廊这个地理区域考察这一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河西走廊的历史方位、多元文化、民族交往、商贸网络、人地关系、社会治理、水利建设、民俗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宏观阐述也有微观个案,既有历史挖掘又有现实观照,既有客观叙述也有学者分析,构成了一幅主题突出、格局宏大、有血有肉的多元一体构建中国的河西走廊画卷,读来引人入胜,掩卷让人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黄达远,男,汉族,1973年6月生。浙江嵊州市人。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副主任,西北跨境民族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国家民委基地)副主任兼首席专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前言

从河西走廊看“多元互构”

一 河西地理与古代中国秩序

二 河西走廊与“多元互构”历程

三 近代的转折

跨越多重边界的认同——祁连山边一位藏族老人的人生史

一 成长:祁连山南藏族千户的养子

二 迁徙:成为裕固族的女婿

三 家里的民族交融:收养蒙古族人家的女儿

四 文化的共享:会讲《格萨尔》的“阿让阿米”

五 生计的互嵌与共生:多元认同的游牧民

河西走廊上的盲艺人之歌——敦煌变文、河西宝卷、凉州贤孝中的文化传承

一 盲艺人王月与凉州贤孝

二 凉州贤孝、河西宝卷:敦煌变文之“子孙”

三 盲艺人王月二三事:河西走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缩影

河西驼道最后的骆驼客

一 驼把式孙得正

二 民勤、骆驼与驼道

三 驼队生活

四 驼道漫漫

五 驼道上的政治与商业

六 驼道余晖

七 驼道新生

“过渡地带”视野下的河西走廊——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河西经验

一 游牧与农耕在河西走廊上的交融共生

二 从“过渡地带”理解历史中国

三 从河西区域经验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与中国西北疆域

一 开疆拓土中的河西四郡

二 河西走廊与西域的开拓

三 河西走廊与关陇安危

从敦煌哲学看河西走廊的多元文化共生

一 多民族和谐共生为敦煌哲学提供文化生态

二 文明过渡地带多元文化互鉴共荣的内在机理

三 敦煌哲学的发展彰显新时代文化交流多元化趋势

民族互动与走廊语言文化的形成——兼论裕固族语言的特点

一 多种语言聚集的敦煌

二 民族互动中的吐蕃经卷与吐蕃-汉双语基层社会

三 回鹘语文在河西走廊的通行

四 从裕固族语言看语言区域特征的形成

五 口头文学艺术的采借与交融

走廊市场体系与“多民族命运共同体”——河西走廊商贸网络中的民族互动

一 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胡商”

二 商贸成为区域文化的“连通器”

三 绿洲市场的商贸网络与民族互动

河西走廊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演变

一 河西走廊的区位特征及历史职能

二 河西地区历史上的土地开发及农牧业发展

三 河西走廊人地关系发展演变历史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在我国历史上有为数众多的汉人融合于少数民族

“国家走廊”和“国家水利”: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史中的政治与社会逻辑

一 沟洫兴、郡县立: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的勃兴

二 灌溉活动作为治理方式:明清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的演进

三 水利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战略下河西走廊现代水利的腾飞

四 “国家水利”的传统与“国家走廊”的未来

河西走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

二 河西走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三 跨区域的视野:大时空格局下的河西走廊

四 河西走廊当代发展的路径

河西笔谈:从河西走廊发现更广阔中国

一 “卯榫”:从“如何认识中国”定位河西走廊

二 河西走廊战略地位的历时性呈现

三 河西走廊的交通格局、文化与人的流动

附录一 共学互鉴,推动形成思想共识——“从走廊发现中国·河西走廊篇”专题研讨会综述

一 着眼“史观”,从走廊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 从河西走廊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三 跨学科的走廊研究,刺激学术生长点

附录二 探索从走廊地带理解中国的理论路径——第八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综述

一 走廊地带鲜活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和谐共生

二 从走廊地带理解中国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三 对走廊研究方法和路径的延伸讨论

附录三 “长城-天山走廊”上的国家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性道路

一 “长城-天山”内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

二 “长城-天山走廊”的形成与民族间的交流、互动

三 “长城-天山走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区域性路径

附录四 从“多元互构”的体系史看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

一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重述中国”

二 为什么选择清朝?

三 国家治理与边疆秩序:“大一统”与“因俗而治”

四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成脉络

后记

从河西走廊看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经验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黄达远。

得书感谢您对《从河西走廊看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经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边界流动与族群变迁:宋元以来武陵地区的土客关系 电子书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集结。
信用女士:18世纪新英格兰城市的妇女、金融和法律 电子书
多维度呈现信用交易中的女性形象,再现18世纪新英格兰城市信用交易的真实样貌。
日本近世国学者的华夷论与自他认识 电子书
华夷思想是前近代东亚世界进行自我认识和他者认识的主要思维模式。本书以日本近世国学者的自他认识与传统华夷思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胤、大国隆正的自他认识来探讨国学者华夷论的特点。
新史学(第十三卷):历史的统一性和多元性 电子书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
经纬度丛书·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 电子书
适读人群 :大众 这是《大秦赋》没有说出的真相,两千年里的封建王朝盛世背后的隐秘所在。 只有在史料的字里行间,才能一点点拼凑还原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帝王权力规则。 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里,版图一直在变化,王朝不断在更迭,英雄人物在辈出,新品种食物在引进,工艺技术在増多,而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似乎从未有过大的改变。 那么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构造出了秦帝国,此后的历代王朝就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无论历史怎样向前,秉持秦制的统治者们用商鞅、韩非之道治国,而讳言自己是商鞅、韩非的信徒,这也是两千年秦制帝国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