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我想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在幻影幢幢的“文化镜城”中,想象“海子”。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海子的诗歌风格、诗学抱负、诗人气质无疑是80年代文化精神极富症候性的呈现,此外,由于“诗人之死”在90年代以来的“文化共用空间”里不断地彰显出它强有力的后制效应,海子为人为诗的精神维度得到强调并被夸大,在幻影幢幢的“文化镜城”中,想象“海子”自然成为想象“80年代”的一种方式。在对海子其人、其诗及其评价史的“再解读”中,精心呈现了在想象“80年代”的“潮流”中,“海子”如何成为由知识精英、消费大众、主流媒体、青年学生?身处边缘且不断逆“流”而上的“地下”歌手等90年代以来“文化共用空间”的享有者联手打造的一个品牌镜像,进而指出这恰是想象主体现实焦虑的一种映现。

作者简介

作者赵晖,文学博士,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供职于某杂志社。博士学位论文《海子,一个“80年代”镜像的生成》获“2009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作品与争鸣》、《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学批评文章多篇,出版译著《文艺复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第一章 海子诗学观

第一节 文论中的线索:实体·元素·主体

第二节 日记中的线索:“咏唱贵族”·“抒情就是血”

小结 被误读的“田园诗”与窄化了的“理想主义”

第二章 一半是“孩子”,一半是“烈士”——海子“诗人形象”的生成

“天真”的诗人与被威胁的“表达”:从三则诗人的“故事”说起

第一节 一个词语的三种面向:“青春期”写作、“天才”与“疯狂”

第二节 “英雄”和“烈士”的形象:“诗人之死”

第三章 回不去的“家园”

第一节 “怀旧”之书:《八十年代:访谈录》

第二节 “怀旧”的踪迹

第三节 一首诗的奢望与命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四章 理想的风旗

第一节 “人文精神讨论”的预叙:“诗人之死”

第二节 “精神纪念”还是“生活风尚”:“海子——理想主义”的认同与消费

小结 从悲剧到闹剧:“铁轨”VS“梨花”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诗评家陈超访谈

附录二 地下歌手于新源访谈

后记

补记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是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赵晖。

得书感谢您对《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国经典儿童文学大系:吃黑夜的大象 电子书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白冰先生代表作品精选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推荐★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重点推荐★寓教于乐的小童话融入了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