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媒环境日趋多元化的情形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生态。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媒环境日趋多元化的情形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生态。不同于此前的“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浓烈的政治色彩,四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受到从西方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其自身已步入一个“多元杂语时代”,又在资本的运作和以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为主导的大众传媒的引领下,蔓延至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身的走向亦发生了变化,与传统文学发展路数分道扬镳。这种变化导致了“文学”的重新定义及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建,作者试图勾勒的便是这一转型时期的文学发展图景。
作者简介
作家杨早,祖籍苏北,生于川南,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史、当代文化研究等。
曾发表《京沪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评价于丹: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编有“话题”年度系列(《话题2005》至《话题2013》)《沈从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等。译著有《合肥四姊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骑士怎样变成剧团——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代序)
骑士与剧团:蹩脚的寓言
欲望的反噬:结局早已注定
高原与高峰:遗产或债务
膨胀与狂欢:碎片化与分众化
引言 文化转型与文学重生——分期与征候式人物
第一章 社会转型期的文学震荡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文学现象
一 急剧变动的文学环境
二 制造热潮的文学事件
第二节 海外文艺与文化思潮的冲击
一 后现代:话语的杂陈
二 新状态:创作的多元
第三节 众声喧哗:思想大论争
一 文学主体性论争
二 “重写文学史”讨论
三 《讲话》评价问题和反“左”大声讨
四 “后现代主义”评说
五 人文精神大讨论
第四节 从中心走向边缘
一 抛离和逃逸:文学与政治“分家”
二 分化与放逐:市场对文学“招安”
三 民间与个人:文学的新栖居地
四 失语和退席:文学批评的边缘化
第二章 世纪末:边界的探索
第一节 “新”字号小说的浪潮
新写实小说
新历史小说
新体验小说
新女性小说
新市民小说与“新现实主义”
第二节 王朔:《顽主》承载时代情绪
第三节 王小波:《黄金时代》引入“狂欢传统”
第四节 陈忠实:《白鹿原》展现“民族秘史”
第五节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英雄情结
第三章 新世纪的钟声:终结与重生
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传媒时代的困境与生机
一 亚文化群体与规则壁垒
二 媒体过滤与公众“当代文学想象”
三 小众文化:精神困境与因应之道
第二节 “莫言获‘诺奖’”的八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
关键词二:大国
关键词三:消费
关键词四:当代文学
关键词五:80年代
关键词六:农村
关键词七:民间
关键词八:软弱
第三节 逃离中的陷落:网络小说体制中的资本元素影响
一 VIP订阅制度
二 网络写作:严酷的环境
三 腾讯入主:更深入的产业化
四 “类型化”与“爽文”
第四节 回响:晚清小说与网络小说异同辨
一 晚清与当下文学环境比较
二 穿越小说如何改写历史
三 混乱中的生机与出路
第四章 寓文于乐:文学元素的外扩与渗透
第一节 评价于丹: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
一 为什么“挺”和为什么“骂”
二 “十博士”究竟在抵制什么?
三 于丹动了哪块奶酪?
四 于丹凭什么有教化权
五 要不要反对于丹?
第二节 《色,戒》引发的文化震荡
第一层盒:到香港去看三级片
第二层盒:“在张爱玲的文字地盘上,大开色戒”
第三层盒:“李安他们依然跪着”
结语:文化自由?经典改写?国民寓言?
第三节 “话题电影”在中国的兴起与出路
一 十年一觉市场梦
二 第五代当“炮灰”
三 伪平民视角的历史重述
四 改写记忆的偷渡客
第四节 城市娱乐:显形与失魂
一 借“娱”显形的城市
二 社群仪式与地域文化
三 是上升,还是失魂?
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是2019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杨早。
得书感谢您对《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