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较之道教研究相关著作,论述较全面,观点及方法亦较新颖。
内容简介
《道教新论》第一部分为道教通论,如道教概说,道教的性质,道、道家,道教、道教史,道门文字教、身体观等。第二部分为道法分说,对天师道、灵宝道、上清道、净明道、内丹丹法等均有说明。第三部分为道教文化研究,探悉道教与儒家经学、医学书法等的关系。
作者简介
作者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市,祖籍江西吉安。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奖项及台湾校园十大名师称号。2004年起,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学散步》《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书艺丛谈》《国学入门》《龚鹏程四十自述》《中国诗歌史论》《中国文学批评史论》《侠的精神文化史论》等一百六十多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三教论衡”自序
一 道教概说
(一) 不信鬼神
(二) 自求多福
(三) 各道其道
(四) 教中有教
(五) 不主老庄
(六) 以气言道
(七) 成就生命
(八) 道术之分
二 道教的性质
三 道·道家·道教·道教史
(一) 各道其道
(二) 道与道家
(三) 道术各异
(四) 正道邪道
(五) 渊源互殊
(六) 教中有教
(七) 道教新史
四 道门文字教
(一) 自然创生的天书
(二) 虚无气化而成文
(三) 文字为文明之本
(四) 以文字掌握世界
(五) 道教信仰的核心
(六) 道门文字教
五 道教的身体观
(一) 心体与形体
(二) 身体与天体
(三) 男体与女体
(四) 身体与国体
六 早期天师道
(一) 道教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 《老子道经想尔》残卷
(三) 天师道对道教的批判
(四) 被扭曲的天师道面貌
(五) 历史的异化与还原
七 《黄庭经》论
(一) 自力的宗教
(二) 普传的方法
(三) 内外的区分
(四) 内不可论外
(五) 内多上清法
(六) 各种黄庭学
(七) 《黄庭》的理论
(八) 理论的渊源
(九) 医道关系论
八 内丹学的兴起
(一) 服食与服气:典范间的争衡
(二) 内气与定观:服气论的转向
(三) 虚心与存神:心性论的发展
(四) 胎息与内丹:内丹说的出现
(五) 还丹与火候:《参同契》的运用
(六) 交媾与结胎:内炼者的拟喻
九 《阴符经》叙论
(一) 经系唐朝以前书考
(二) 今本与《周书阴符》之关系
(三) 论今传《阴符经》作者不可考
(四) 《阴符经》诸注本
十 净明道的道法
(一)
(二)
(三)
(四)
十一 陈师道:陈侯学诗如学道
(一) 学诗如学道
(二) 学诗如学仙
(三) 学诗如学佛
(四) 诗禅不合一
(五) 论者当知道
附论
十二 黄宗羲与道教
(一) 博学多艺的黄梨洲
(二) 梨洲与道教的关系
(三) 梨洲辨儒佛之界限
(四) 论晚明的博洽学风
(五) 好奇者辨佛老宗旨
十三 道教影响下的儒家经学
十四 道医论
(一) 中医传统的变迁
(二) 由巫医到巫与医
(三) 经脉理论的形成
(四) 道医传统的出现
(五) 道医流传与发展
(六) 道医儒医之纠葛
(七) 道林养性与儒门事亲
十五 以人为药
(一)
(二)
(三)
(四)
(五)
十六 道教与书法
(一) 缺乏研究的论域
(二) 信仰文字的宗教
(三) 对于书写的讲究
(四) 关于书写的观念
(五) 渐行渐疏的关系
十七 张三丰武学论考
(一) 依托张三丰的内家拳
(二) 依托张三丰的太极拳
(三) 依托张三丰的道派
(四) 纳入道教体系中的太极拳
(五) 拳道合一的张三丰武术
道教新论是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龚鹏程。
得书感谢您对《道教新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