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六辑)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六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关注社会行为基础上的理论建模,收录了九篇论文,涉及领域包括:参照群体、偏好变迁、集体行动模型、网络行动模型、镶嵌式博弈模型等。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社会行为基础上的理论建模,收录了九篇论文,第一篇论文对当前社会学理论建模的已有尝试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第二篇文章关注社会学的经典概念“参照群体”;第三、第四篇文章围绕偏好变化展开理论建模;第五、第六篇文章分别从社会学已有的门槛模型和还未受到重视的“故事的影响”出发,挖掘理论建模的可能性;第七、第八篇文章分别关注社会学的网络模型和对经济学博弈模型的改造;最后一篇文章则试图从行为地理学中引入新的概念,扩展社会学理论建模的边界。

作者简介

编者刘世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北大社会学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运行与制度变迁、经济学与社会学比较、企业制度与组织。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1982年到199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年至1994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1994年至2000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2000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社会行为基础上的理论建模

一 引言

二 对效用最大化决策静态分析模型的扩展运用

三 内生相对位置偏好强度的研究

四 对市场扩展与非市场扩展行动的统一理解:集体行动模型

五 引入行动者特性假定下的网络行动模型

六 镶嵌式博弈的研究视角与模型建构

七 偏好改变的动态模型

八 结语

参考文献

参照群体、社会身份与位置考虑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不同事项上的位置考虑

(二)参照群体与位置考虑

(三)社会身份与位置考虑

三 研究方法

四 不同比较事项上的位置考虑

五 不同参照群体下的位置考虑

六 不同社会身份下的位置考虑

七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评论 社会比较的结构性与情境性

参考文献

有限理性行动者的偏好变化与行为策略:一个初步的理论模型

一 文献回顾:对偏好不变假定的多学科质疑

二 “偏好—行动”一致的简单行动者模型

(一)“稳定单偏好”模型(模型Ⅰ)

(二)“稳定双偏好”模型(模型Ⅱ)

三 “偏好—行动”不一致的复杂行动者模型

(一)“可变单偏好”模型(模型Ⅲ)

(二)“可变双偏好”模型(模型Ⅳ)

四 偏好与行为的动态变化:偏好产生的连续行动模型

五 偏好与行为的动态变化:偏好消失的连续行动模型

六 偏好变化与“显示性偏好”解释困境

七 结论与讨论

(一)偏好的结构

(二)偏好的可替代性

(三)偏好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评论 如何理性地研究经济理性问题

理论、模型和现实的对话

学科间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偏好变迁和资本积累

一 导论

二 文献回顾

(一)关于偏好的已有研究

(二)扩展性偏好函数理论

三 田野选择和案例介绍

四 电网改造背景下农民行为偏好的变迁

(一)农民休闲生活偏好的变迁

(二)农民消费偏好的变迁

(三)农民生产偏好的变迁

五 偏好变迁途径(一):个人资本存量的变化

(一)认知资本存量的变化

(二)生活体验

六 偏好变迁途径(二):社会资本存量的变化

(一)他人的评价

(二)他人生活福利状况

七 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一)扩展性偏好函数理论的合理性讨论

(二)资本互动

八 结论

参考文献

评论 需求定律与偏好的内生性问题

参考文献

门槛模型:一个社会学形式理论的建构与拓展

一 社会学的经典形式理论:简单门槛模型及其后续的模型拓展

(一)行为假设的形式化:互动性与异质性

(二)社会过程的数理化:门槛分布与均衡结果

(三)形式理论的延展性:对门槛及其分布形态的拓展

二 经典形式模型的比较:微观经济学理论与门槛理论

(一)行为假设的形式化:“经济人”与“门槛人”

(二)社会过程的数理化:“静态边际分析”与“动态系统分析”

(三)形式理论的延展性:理论拓展路径的学科比较

三 结论

参考文献

评论 形式理论对社会学的意义:从刘炜的《门槛模型》一文谈起

形式理论对于社会学的重要性

格兰诺维特门槛模型与经济学模型的关联

结论

参考文献

社会分析中的“故事”范畴

一 引言

二 “故事”与受“故事”影响的行动概念

三 集体行动中的“故事”

(一)“故事”和参与人规模估计:对谢林的临界值模型的再分析

(二)“故事”与预言的可信度:对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考察

(三)“故事”与传播强度:传染病与恐慌扩散模型

(四)“故事”与信息质量差异:集体行动中的异质性

四 “故事”作为形塑社会规范的载体

(一)渗透社会规范的“故事”: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关注

(二)“故事”与自发秩序与建构的秩序:哈耶克等人的社会秩序理论

(三)“故事”与价值形成中的未来想象力:微观研究

五 短时段“故事”与长时段“故事”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评论 社会研究中对“故事”进行分析的几种可能

故事的定义和特质

故事与集体行动

(一)以他人的集体行动为关键内容的故事

(二)故事传播作为一种集体行动

(三)心理和认知过程作为从接触故事到采取行动的关键环节

故事与规范

其他可能的研究议题:与故事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分析

参考文献

强弱关系,还是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

一 在找工作中,关系强弱真的重要吗?

二 关系强弱之争

(一)弱关系:桥、捷径与结构洞

(二)强关系:中国事实?

(三)被忽略的:关系人的社会特征属性

三 回到同质性

(一)同质性现象

(二)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与研究假设

(三)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四 特征同质性与关系强度

(一)来自中国调查数据的证据

(二)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假设在美国社会同样有效吗?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评论 节点特征与边特征的关系

节点特征集与相似性

边特征

节点特征与边特征的关系

内生的变化

认知的节点相似性与不对称性

科层体系的镶嵌式博弈模型

一 镶嵌式博弈:基准模型

二 共同知识难题与科层体系

(一)谢逊眼中的博弈

(二)金花婆眼中的博弈

(三)经典博弈论者眼中的博弈

(四)上下级的共同知识难题

三 科层体系的效率和公平

(一)相对平等背景下的博弈

(二)镶嵌在上下级关系中

(三)以科层体系为博弈背景

四 科层体系的变革与治理

参考文献

评论 博弈模型如何进入科层体系研究

经济社会学与行为地理学:亲和性与互补性

一 引言

二 经济社会学与行为地理学研究视角的亲和性

三 行为假定的亲和性

(一)相同假定:效用最大化

(二)相似假定: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效用与空间环境直接影响个人效用

(三)同构假定:有限社会化与景观认同

四 一个互补性讨论:社会—地理人的选择行为

(一)社会—地理人效用函数

(二)社会—地理人的效用最大化选择

(三)他人地点选择的影响

(四)规范内化与景观认同的互补影响

五 空间尺度的互补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评论 地点效用概念的引入及其可能的研究方向

对地点效用的不同理解

地点效用与另外两个变量的关系

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学研究》征稿启事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六辑)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刘世定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六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质性社会学导论 电子书
社会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为你介绍质性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 电子书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构建了一副中国社会学起源发展的全景图。
袁方文集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袁方教授1941~2000年发表的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优秀硕士论文集(第1卷) 电子书
本书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汇编,涵盖社会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社会学专业硕士论文讨论的是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空间分化及女性对待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因素;社会保障专业硕士论文讨论的是生育政策调整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社会化运营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论文研究的是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中年家庭妇女消极自我意识的叙事治疗等。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5辑) 电子书
本刊展示了基于文化视角的心理健康研究的成果,并对未来探索以生活现象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