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关注社会行为基础上的理论建模,收录了九篇论文,涉及领域包括:参照群体、偏好变迁、集体行动模型、网络行动模型、镶嵌式博弈模型等。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社会行为基础上的理论建模,收录了九篇论文,第一篇论文对当前社会学理论建模的已有尝试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第二篇文章关注社会学的经典概念“参照群体”;第三、第四篇文章围绕偏好变化展开理论建模;第五、第六篇文章分别从社会学已有的门槛模型和还未受到重视的“故事的影响”出发,挖掘理论建模的可能性;第七、第八篇文章分别关注社会学的网络模型和对经济学博弈模型的改造;最后一篇文章则试图从行为地理学中引入新的概念,扩展社会学理论建模的边界。
作者简介
编者刘世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北大社会学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运行与制度变迁、经济学与社会学比较、企业制度与组织。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1982年到199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年至1994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1994年至2000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2000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社会行为基础上的理论建模
一 引言
二 对效用最大化决策静态分析模型的扩展运用
三 内生相对位置偏好强度的研究
四 对市场扩展与非市场扩展行动的统一理解:集体行动模型
五 引入行动者特性假定下的网络行动模型
六 镶嵌式博弈的研究视角与模型建构
七 偏好改变的动态模型
八 结语
参考文献
参照群体、社会身份与位置考虑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不同事项上的位置考虑
(二)参照群体与位置考虑
(三)社会身份与位置考虑
三 研究方法
四 不同比较事项上的位置考虑
五 不同参照群体下的位置考虑
六 不同社会身份下的位置考虑
七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评论 社会比较的结构性与情境性
参考文献
有限理性行动者的偏好变化与行为策略:一个初步的理论模型
一 文献回顾:对偏好不变假定的多学科质疑
二 “偏好—行动”一致的简单行动者模型
(一)“稳定单偏好”模型(模型Ⅰ)
(二)“稳定双偏好”模型(模型Ⅱ)
三 “偏好—行动”不一致的复杂行动者模型
(一)“可变单偏好”模型(模型Ⅲ)
(二)“可变双偏好”模型(模型Ⅳ)
四 偏好与行为的动态变化:偏好产生的连续行动模型
五 偏好与行为的动态变化:偏好消失的连续行动模型
六 偏好变化与“显示性偏好”解释困境
七 结论与讨论
(一)偏好的结构
(二)偏好的可替代性
(三)偏好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评论 如何理性地研究经济理性问题
理论、模型和现实的对话
学科间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偏好变迁和资本积累
一 导论
二 文献回顾
(一)关于偏好的已有研究
(二)扩展性偏好函数理论
三 田野选择和案例介绍
四 电网改造背景下农民行为偏好的变迁
(一)农民休闲生活偏好的变迁
(二)农民消费偏好的变迁
(三)农民生产偏好的变迁
五 偏好变迁途径(一):个人资本存量的变化
(一)认知资本存量的变化
(二)生活体验
六 偏好变迁途径(二):社会资本存量的变化
(一)他人的评价
(二)他人生活福利状况
七 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一)扩展性偏好函数理论的合理性讨论
(二)资本互动
八 结论
参考文献
评论 需求定律与偏好的内生性问题
参考文献
门槛模型:一个社会学形式理论的建构与拓展
一 社会学的经典形式理论:简单门槛模型及其后续的模型拓展
(一)行为假设的形式化:互动性与异质性
(二)社会过程的数理化:门槛分布与均衡结果
(三)形式理论的延展性:对门槛及其分布形态的拓展
二 经典形式模型的比较:微观经济学理论与门槛理论
(一)行为假设的形式化:“经济人”与“门槛人”
(二)社会过程的数理化:“静态边际分析”与“动态系统分析”
(三)形式理论的延展性:理论拓展路径的学科比较
三 结论
参考文献
评论 形式理论对社会学的意义:从刘炜的《门槛模型》一文谈起
形式理论对于社会学的重要性
格兰诺维特门槛模型与经济学模型的关联
结论
参考文献
社会分析中的“故事”范畴
一 引言
二 “故事”与受“故事”影响的行动概念
三 集体行动中的“故事”
(一)“故事”和参与人规模估计:对谢林的临界值模型的再分析
(二)“故事”与预言的可信度:对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考察
(三)“故事”与传播强度:传染病与恐慌扩散模型
(四)“故事”与信息质量差异:集体行动中的异质性
四 “故事”作为形塑社会规范的载体
(一)渗透社会规范的“故事”: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关注
(二)“故事”与自发秩序与建构的秩序:哈耶克等人的社会秩序理论
(三)“故事”与价值形成中的未来想象力:微观研究
五 短时段“故事”与长时段“故事”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评论 社会研究中对“故事”进行分析的几种可能
故事的定义和特质
故事与集体行动
(一)以他人的集体行动为关键内容的故事
(二)故事传播作为一种集体行动
(三)心理和认知过程作为从接触故事到采取行动的关键环节
故事与规范
其他可能的研究议题:与故事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分析
参考文献
强弱关系,还是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
一 在找工作中,关系强弱真的重要吗?
二 关系强弱之争
(一)弱关系:桥、捷径与结构洞
(二)强关系:中国事实?
(三)被忽略的:关系人的社会特征属性
三 回到同质性
(一)同质性现象
(二)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与研究假设
(三)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四 特征同质性与关系强度
(一)来自中国调查数据的证据
(二)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假设在美国社会同样有效吗?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评论 节点特征与边特征的关系
节点特征集与相似性
边特征
节点特征与边特征的关系
内生的变化
认知的节点相似性与不对称性
科层体系的镶嵌式博弈模型
一 镶嵌式博弈:基准模型
二 共同知识难题与科层体系
(一)谢逊眼中的博弈
(二)金花婆眼中的博弈
(三)经典博弈论者眼中的博弈
(四)上下级的共同知识难题
三 科层体系的效率和公平
(一)相对平等背景下的博弈
(二)镶嵌在上下级关系中
(三)以科层体系为博弈背景
四 科层体系的变革与治理
参考文献
评论 博弈模型如何进入科层体系研究
经济社会学与行为地理学:亲和性与互补性
一 引言
二 经济社会学与行为地理学研究视角的亲和性
三 行为假定的亲和性
(一)相同假定:效用最大化
(二)相似假定: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效用与空间环境直接影响个人效用
(三)同构假定:有限社会化与景观认同
四 一个互补性讨论:社会—地理人的选择行为
(一)社会—地理人效用函数
(二)社会—地理人的效用最大化选择
(三)他人地点选择的影响
(四)规范内化与景观认同的互补影响
五 空间尺度的互补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评论 地点效用概念的引入及其可能的研究方向
对地点效用的不同理解
地点效用与另外两个变量的关系
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学研究》征稿启事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六辑)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刘世定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六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