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逻辑与卡罗尔的胡话文学

意义的逻辑与卡罗尔的胡话文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研究分析《意义的逻辑》与卡罗尔的胡话文学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卡罗尔的胡话文学与德勒兹《意义的逻辑》”研究成果之一,它试图较为全面深入地探究德勒兹的哲学著作《意义的逻辑》与儿童文学作家卡罗尔的“胡话”作品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前者独到的理论视角和后者作品中深刻的哲学内涵。

本书阐释了德勒兹如何以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思想和概念为理论基础,借用卡罗尔的诸多悖论和“无意义”来建构他的意义理论,也探索了德勒兹如何运用后来被他摒弃和批判的精神分析方法来阐述意义的发生。《意义的逻辑》是研究者们关注较少的著作,而卡罗尔及其作品的价值在德勒兹研究中更是受到忽视,希望本书的相关研究能够弥补这个空缺。

作者简介

作者徐文丽,1969年生,现任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和英语教学,主要研究兴趣为英语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理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其他一

其他二

前言 当卡罗尔遭遇德勒兹

第一章 卡罗尔的悖论与德勒兹的生成和事件

一 纯粹生成之悖论与身份问题

二 悖论与常识和理智

三 生成、悖论与事件

第二章 卡罗尔的“胡话/无意义”与德勒兹的意义

一 命题与意义

二 二元性与意义

三 系列与意义

四 悖论与意义

第三章 卡罗尔的难解词与德勒兹的无意义

一 难解词、悖谬元素与无意义

二 表面与深处

三 卡罗尔与阿尔托

第四章 意义和语言的发生

一 意义的发生(静态发生)

二 语言的发生(动态发生)

第五章 卡罗尔与精神分析

一 德勒兹对《爱丽丝》和卡罗尔的精神分析

二 关于《爱丽丝》和卡罗尔的其他精神分析

结语 意义与无意义的共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意义的逻辑与卡罗尔的胡话文学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徐文丽。

得书感谢您对《意义的逻辑与卡罗尔的胡话文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齐泽克对拉康欲望理论阐释的理论转向及其意义 电子书
本书采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意识形态和激进政治行动这两个紧密相关的维度勾勒出齐泽克对拉康欲望理论阐释的逻辑架构和转向历程。检视和剖析齐泽克阐释的理论转向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
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度 电子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立足中国场域,同时又有世界维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开创了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并将其拓展和应用到哲学、宗教、诗文化等意识形态实例的意义分析。文化世界哲学就是关于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对文化世界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样建构或创新文化世界等问题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义上,亦可称为工作世界文化哲学
贵州逻辑史论 电子书
西方逻辑在贵州的传播、发展既有辉煌的历程,也有坎坷的经历,既凸显了西方逻辑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共同性,又呈现出差异性。从学术史研究的维度看,西方逻辑在贵州传播、发展的历史,无疑是中华学术史宝库中的重要个案,同时也是贵州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考察贵州这一个案,揭示其发展规律及特点,总结得失,既可丰富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内容,又能增添贵州学术史的研究成果,对于推进贵州学术史研究,吸收西方优秀文明成果
儒家义利观逻辑演变的唯物史观阐析 电子书
本书主要论述了儒家义利观的四次演变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至明中叶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儒家义利观贯穿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明清等发展阶段,其中先秦和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论辩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