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遗产:现当代美国文学与信仰危机

破碎的遗产:现当代美国文学与信仰危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美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之关联

内容简介

美国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道德目标、梦魇般的拓殖追求、对主义和正义的热情以及摆脱精神腐败的渴望,使得基督教在现当代美国文学创作中,仍然发挥伦理和真理思辨方面的价值。《破碎的遗产:现当代美国文学与信仰危机》以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中基督宗教观念的流变为经,以盎格鲁一新教价值观与美国国家信仰认同、政治认同的关系,新教伦理与商业资本主义的关系,基督教与现代性因素的挑战,探索美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之关联。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绪言基督教文化与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章1890—1920:宗教伦理与资本经济的裂变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舍伍德·安德森:返回自然花园的工匠

一 精神的委顿与生产的困境

二 反讽的暗笑与野性的解脱

三 超验花园里的子民

第三节 德莱塞:镀金时代的以实玛利

一 自我弃绝的以实玛利

二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

三 内心的灵光

第四节 《埃尔默·甘特立》:自我形塑的神棍

一 实用主义与原教旨主义

二 实业化的“宗教复兴”

三 原教旨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冲突

四 “不可知的向善力量”

第二章1920—1930:分析、迷惘与焦虑的时代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思维模式的深层转化

一 二元对立思维的颠覆

二 二元平等的思想

三 自我分裂后的皈依

第三节 “敢于绝望的勇气”:《老人与海》的存在论神学阐释

一 海明威的病理性焦虑

二 现代人的存在性焦虑

三 存在的勇气

四 “参与到永恒之中”

五 爱的力量

第四节 时间的暴政: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历史视野

一 西方文化进化中的关键时间观念

二 康普生家族的复调时间观

三 克服时间的暴政

第三章1930—1960:抨击与保守的神学叙事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的使徒叙事

一 故事场景:流徙拓殖与商业腐败

二 角色描写:耶稣还是使徒

三 结构布局:使徒叙事

第三节 恐怖与战栗:奥康纳的启示之路

一 新教氛围中的天主教作家

二 怪诞中的震惊

三 理性思辨与启示信仰

第四节 没有指针的钟:麦卡勒斯的神学观

一 麦卡勒斯的“《圣经》情结”

二 “个体化上帝”的建构与解构

三 对基督性的追求

第四章1960—2000:本体论神学向宗教性伦理学的过渡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多克托罗《上帝之城》的反“神正论”叙事

一 神正论的危机

二 “上帝之城”的诗性空间

三 神学的隐匿

第三节 上帝的性别:《秀拉》对上帝造人神话的改写

一 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圣经》创世神话

二 《秀拉》对“夏娃”的女性主义改写

三 《秀拉》对“亚当”的女性主义改写

四 秀拉——反叛的魔鬼,堕落的“夏娃”

附录一索尔·贝娄早期小说中的犹太人发展主题模式

附录二遗产是什么:菲利普·罗斯的犹太观

参考文献

后记

破碎的遗产:现当代美国文学与信仰危机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袁先来等。

得书感谢您对《破碎的遗产:现当代美国文学与信仰危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处世的哲学课:他人与社会的思考 电子书
十二道富含社会重要价值的哲学课题,重点探讨人际关系的问题,涉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议题。
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 电子书
通过成就世界与成就自我的创造性活动,人在追寻意义的同时也不断建构多样形态的意义世界。
闽台民间的心灵家园与文化变迁 电子书
本书的核心重点,总体概括有以下方向:以闾山教派之整体为研究对象;台海两岸教派文献比对;学术理论与宗教实践两全;合并文献与田野调查;中文与日文等文献交叉比对;厘清过去不当传说。本书综合了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观点,采取了古今文献梳理,配合两岸实地田野调查,融合而成。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的发展 电子书
国内维特根斯坦研究的又一力作。
《论语》中的大道理.白话与评析 电子书
《论语》是“六经”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哲学,但由于语句过于深奥,使得初学者很难读懂。本书对《论语》中的经典段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讲解,并以大量历史故事作为注脚,让读者更加明白易懂,从而领悟论语中的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