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个理解奥威尔思想的新视角,一次对《一九八四》的新解读,一本研究奥威尔及其作品的有益参考书。

内容简介

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传统评论家却认为这部小说顶多能算一部“有瑕疵的杰作”,因为其实质上是由绝望而生,表现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进而认为奥威尔因绝望而患上了癔症,因此在写下小说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对“奥威尔绝望”的指责来自心理学、政治学、女性主义、人道主义等多种批评理论。本书直面这些传统论点的强劲攻势,提出一种全新解读:《一九八四》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美学整体,应在20世纪人道主义的文学杰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埃丽卡·戈特利布另辟蹊径,适度拓展批评视野,将小说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进行考察;精读文本,关照小说中易被忽视却是解码奥威尔思想关键的《戈斯坦因的书》和《新话原则》两段说明性文字;并创新地提出,小说成功地融合了讽刺和心理现实主义两大文类,并非属于单一文类。

在她的努力下,本书还原了奥威尔坚守的“人类精神”信念。

作者简介

作者埃丽卡·戈特利布,1938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年少时辗转布达佩斯、维也纳和蒙特利尔学习视觉艺术,后于麦吉尔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定居加拿大,直到2007年去世。

她曾任教于麦吉尔大学、康科迪亚大学、道森学院、塞内卡学院、瑞尔森大学;执教之余,还坚持绘画创作与文学创作,著有《天堂废墟的失落天使:浪漫主义悲剧中的普遍冲突主题》《东西方的反乌托邦小说:恐怖和审判的宇宙》和《成为母亲的女儿:一个幸存和重生的故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致谢

导读 “即使是被打败,也要充满勇气”

第一部分 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第一章 奥威尔难题

第二章 奥威尔的散文:对手的诞生

第三章 奥威尔的小说:从心理现实主义到政治讽刺

第四章 《一九八四》:政治讽喻和心理现实主义的调和

第二部分 《戈斯坦因的书》:解码讽刺作品的钥匙——极权主义的“世俗宗教”

第五章 反乌托邦讽刺作品中作为主题与结构的时间

第六章 无产者、知识分子和对社会主义的背叛:奥威尔的讽刺技巧

第七章 双重思想

第八章 恶魔世界大洋国:对撒旦式反对者的迫害

第九章 恶魔世界大洋国:对“神圣”领袖的神秘谄媚

第三部分 直面极权主义恶魔:奥威尔及其同时代人

第十章 恶魔般的螺旋:心理历史学的阐释

第十一章 普通人反抗极权主义邪恶势力的现代道德剧:托马斯·曼、加缪、萨特、奥威尔的背叛主题

第十二章 是什么将乌托邦变成了反乌托邦?科学的恐怖和恐怖的科学:赫胥黎和奥威尔

第四部分 奥威尔的悲剧人道主义

第十三章 “人类精神”:奥威尔对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现实主义者的存在主义的回应

第十四章 奥威尔的悲剧概念:19世纪道德理想主义和20世纪现实主义的融合

第五部分 穿过另一面:从悲剧反讽蜕变为蕴含才智的激进讽刺——对“人类精神”的终极信仰

第十五章 新话的结构功能:讽刺的宣泄

第十六章 新话的主题功能:由悲剧反讽反转到蕴含才智的激进讽刺——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是2019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匈]艾瑞卡·戈特利布。

得书感谢您对《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刘慈欣科幻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 电子书
本书为“刘慈欣科幻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研讨会的成果。
古典名著中的秩序隐喻 电子书
发觉古典名著的现代性意义和多重意蕴。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文学意识(汉语言文学中国特色研究丛书·实践论文学理论建构) 电子书
以作品为原点,以实践为根据,以整合为目的,百年来的女性文学研究从有性别色彩到无视性别特征再到双性和而不同,画出了一道清晰的轨迹。
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电子书
切近当下的学术热点与人文话题,从大学的视角对诸多文化命题做了独到的思考。
安部公房:都市中的文艺先锋 电子书
判断所有的事物都不具有价值时,事物才真正开始产生了价值。正是在这个时候,太阳才开始发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