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长三角: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与全球城市区域发展

“互联网+”长三角: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与全球城市区域发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互联网扭转生产要素传统束缚,中国长三角例探新兴信息技术的空间特征。

内容简介

互联网日益扩张了生产要素的弹性,使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刚性制约大大降低。资源与要素配置出现新的区位特点,既呈现中心化趋势,如全球城市的崛起;又具有扁平化特征,如边缘地区的融入。本书基于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以中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增长的长三角地区为例,探讨了新兴信息技术优化资源与要素配置的空间特征、过程与机制。为打破要素流动障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也为地方政府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城乡规划、区域经济、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和政府决策人员参考。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前言

绪论 当长三角遇上互联网

第一节 作为全球城市区域的长三角

第二节 互联网与长三角的发展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和内容

上篇 理解新兴技术的空间效应

第一章 新兴技术产业与城市区域发展: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兴产业的界定与测度

第二节 产业演化的宏观视角与微观机制

第三节 新兴产业形成的区域条件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 路径依赖与新兴产业演化的区域差异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互联网技术对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历史视角

第一节 互联网与互联网产业的全球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对全球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三节 电子商务的地方发展路径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产业转型与中国城市体系的变动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发展:理论框架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经济的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特征

第四节 基于“互联网+”经济的城市专业化表现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格网的淘宝村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淘宝村的发展态势

第三节 淘宝村的集聚特征

第四节 集聚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小结

中篇 互联网赋能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中的长三角城市网络

第一节 基于互联网的城市网络

第二节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第三节 城市节点等级体系分析

第四节 城市间网络协作关系分析

第五节 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中的城市网络比较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联系与规划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长三角风险投资活动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 长三角风险投资活动的时空演变

第四节 政策与规划启示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城市新兴技术产业的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城市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

第二节 中国物联网的产业组织与空间集聚

第三节 长三角城市物联网产业兴起的路径比较

第四节 小结

下篇 新经济背景下的长三角城市发展

第八章 全球城市的经济转型与软件产业空间重构:上海案例

第一节 全球化、经济重构与企业的区位变动

第二节 研究数据和方法

第三节 上海软件产业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企业区位选择中的政府作用:浦东软件园案例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明星的空间效应:名企名校与杭州互联网创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 研究概况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互联网企业的空间集聚与演化特征

第四节 互联网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小结

第十章 基于电子商务的后发地区发展路径突破

第一节 电子商务、尺度政治与地方发展路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区域与方法

第三节 地方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

第四节 地方电子商务发展的丽水经验

第五节 电子商务与地方发展的路径突破:尺度政治的视角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互联网+”长三角: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与全球城市区域发展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汪明峰。

得书感谢您对《“互联网+”长三角: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与全球城市区域发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海绵城市——植物净化与生态修复 电子书
《海绵城市:植物净化与生态修复》根据工程特点主要分为三大主体部分:第一部分“海绵城市中水生植物主要应用品种”,以“极具应用价值、实践操作性强”为原则,推荐了37种水生植物。在品种特性和应用技术介绍上,淡化了一些理论和常识性的内容,重点强调了与实践应用密切相关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经验;每种植物都配有彩图,并在不同类型的应用领域均有展示,以便读者能直观地识别植物和感知其在相关工程上的实际应用效果。第二部分
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 电子书
本书是著者关于人类学学术使命、学科说理方式以及人类学对全球体系反思的成果。全书分四个部分:“学科建设与学术自觉”“社会与文化的自画像”“应用人类学与发展的困惑”“全球化与地方社会”。书中著者一直强调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和区域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思路,并将其上升到跨界的区域社会体系中来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为人类学学术自觉的具体表达,反映了著者特有的敏锐思考和学理创新的问题导向。
中国碳排放:区域分异、部门转移与市场衔接 电子书
本书建立了对中国碳排放,特别是工业部门碳排放在核算、评价、预测、市场配额方面的模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全国分区域/部门碳排放清单分析、中宏观尺度LEAP预测模型、部门间碳转移评价与预测模型、碳排放权及用能权市场配额设计模型,并结合模型分析结论,给出了对中国碳排放区域/部门分异、部门间转移路径和相应环境权益市场衔接的评价和建议。
发现全球变暖:增订版 电子书
这并非是一个科学高歌猛进的故事,而是一段科学家如何在怀疑与否定中不断前行的历史。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地球到底是在变冷还是变暖,人类在其间起到多大作用,来自科学界内部与外部的质疑声从未停止,直至结论越来越明晰。这也并非是一个学科孤军奋战的故事。对于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球气候系统,判断其长期发展趋势绝非易事,气象学、天体物理学和海洋学等学科陆续投身其中,力求揭示这个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系统全景。这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