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发展及中国人地关系变化应对评估

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发展及中国人地关系变化应对评估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之一。

内容简介

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变化及应对评估是我国推进“碳中和”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围绕生态环境变化、粮食安全、人口分布等重要议题,基于科学研究问题,从模型量化角度进行评估。

一是重点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资源及生产的影响,并从粮食安全的视角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二是重点从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未来变化及其区域等级分布视角评估生态环境受影响程度,并从森林碳汇制度、REDD机制的视角评估有关应对措施的效果;三是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人口分布及主要经济影响,并从国际气候博弈与治理视角评估全球合作减排的可能性及其影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摘要

上篇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人地关系

第一章 气候变化对耕地资源及农业气候带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对中国耕地资源的影响

一、耕地资源动态与气候变化

二、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

(一)中国的耕地资源分布及动态

(二)中国的后备耕地资源

(三)国内外两种耕地资源

三、气候变化对中国耕地资源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改善了北方耕地的耕作温度条件

(二)水资源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三)气候关联因子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四、气候变化与耕地资源的交互影响

(一)多因素导致的耕地变动

(二)耕地资源变化对气候环境的潜在影响

(三)气候变化下中国耕地变动的适应性措施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下的中国农业地理及种植带演变

一、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业水热要素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影响

(一)主要粮食作物物候期气候要素变化

(二)气候变化下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界线及适宜生长区

三、气候变化对其他作物种植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气候南北过渡带变化趋势

一、评估的数据来源

(一)历史观测数据

(二)未来情景数据

二、中国气候南北过渡带划界指标的选取

三、中国气候南北过渡带的划界方法

(一)南北过渡带范围的表达

(二)南北过渡带的确定方法

四、已观测到的中国气候南北过渡带变化

五、中国气候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可视化表达

六、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定量探测

七、未来中国气候南北过渡带的变化

第四节 气候变化下中国黄河流域宜农性的不确定挑战

一、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特征

二、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光照资源的变化特征

三、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

第二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供给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

一、对农作物产量的综合影响

二、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一)水稻

(二)小麦

(三)玉米

三、对经济作物产量的影响

(一)大豆

(二)棉花

(三)马铃薯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粮食贸易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与粮食贸易的双向关系

(一)粮食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粮食市场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影响

(一)模型简介

(二)一般均衡模型

(三)局部均衡模型

(四)未来气候变化对粮食贸易的影响

三、粮食贸易适应气候变化的宏观对策

(一)积极倡导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

(二)加强金砖国家粮食安全合作

(三)加强国内粮食省际流通,完善虚拟水补偿机制。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其他影响

一、农业气候敏感性与脆弱性评价

二、气候变化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三、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四、与其他系统的关联性

中篇 生态环境变化及人地关系适应

第三章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

第一节 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一、生态环境状态评价

二、生态环境等级划分

第二节 关键浓度路径情景下中国未来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估

一、生态环境脆弱度空间特征

二、生态环境脆弱度时间特征

第三节 关键浓度路径情景下的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等级划分

一、生态环境脆弱等级时间变化

二、生态环境脆弱等级空间分布

(一)全国尺度

(二)经济区尺度

(三)农业区尺度

(四)省级尺度

第四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森林碳汇制度

第一节 气候变化下中国植被动态变化

一、植被年尺度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二、植被季节尺度下变化

三、RCP情景下植被动态变化

第二节 中国森林碳汇的潜力及制度研究

一、森林碳汇的重要性

二、森林碳汇的估算方法

三、中国的森林碳汇潜力

四、森林碳汇的相关制度

第三节 REDD+机制及在中国的推进

一、REDD+研究背景

二、REDD+研究进展

三、中国REDD+推进

下篇 气候变化下的人地关系协调与治理

第五章 人地关系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模型简述

第一节 全球主要人地关系评估模型介绍

一、国际主流的模型

(一)IIASA模型体系及MESSAGE模型

(二)GCAM模型体系及MiniCAM模型

二、国内的主要模型

(一)发展改革委能源所IPAC模型

(二)清华大学GCAM-China模型

(三)北京理工大学C 3 IAM模型

(四)中科院战略院MRICES系列模型

(五)CIECIA模型

(六)GOPer-GC模型

第二节 模型主流的未来预测情景及发展趋势

一、模型的主要情景来源

二、模型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人口分布及经济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与人口分布

一、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人口迁徙评估

二、气候变化与胡焕庸线的形成和稳定

三、未来气候变化对胡焕庸线稳定性的影响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

一、典型极端天气事件——高温热浪的影响

二、海平面上升的经济影响评估

(一)气候变化下中国海平面变化观测事实

(二)气候变化下中国海平面变化预测

(三)气候变化下中国海平面变化的经济损失

第七章 气候变化下的人地关系协调

第一节 国际气候治理

一、国际气候博弈的帕累托改进方案

二、《巴黎协定》背景下全球减排博弈模拟

三、新技术应用对气候治理的影响

第二节 1.5摄氏度温升和NDC目标下减排方案的研究

一、中国学者对于1.5摄氏度地表升温控制的可能性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的研究

二、中国学者对1.5摄氏度控制目标下全球及中国的应对措施方面研究

三、中国学者对1.5摄氏度升温控制目标提出的减排政策情景研究

第三节 中国的能源消费空间格局与生活碳排放的治理

一、中国能源使用状况与碳排放估计

二、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地理空间状况

三、中国能源碳排放的时间变化与碳高峰控制

四、中国生活能源与碳排放减排研究

(一)生活碳减排的重要性评估

(二)家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核算

(三)家庭生活碳排放谱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发展及中国人地关系变化应对评估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王铮 等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发展及中国人地关系变化应对评估》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论环境变化 电子书
本书分七章,内容包括:岩石圈的变化、陆地水圈的变化、海洋环境的变化、大气成分变化、气候变化、生物圈的变化等。
三江源草地生态保护中牧户的福利变化及补偿研究 电子书
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福利(尤其是穷人的福利),而生态补偿是贫困减缓的重要机制。本书重点关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贫困人群的福利,认为在生态保护行为意愿和福利损失的基础上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明确界定利益相关方和区域的生态保护责任,构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激发牧户的参与式保护行为,是实现生态保护—人类福利提高—可持续发展多赢局面的保障。本书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参考。
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电子书
本书结合双层博弈框对气候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