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当代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内容简介
全书涉及新闻传播学术创新、基础理论研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民主政治与舆论监督、危机传播与灾难报道、传媒与文化、媒介批评研究、新闻业务探讨、广东传媒透视、新闻传播教育等论题。
本书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学术志趣与研究轨迹,折射出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不断发展与新闻传播学的长足进步。
作者简介
作者董天策,重庆永川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2008年先后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出版《传播学导论》《新闻传播学论稿》《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网络新闻传播学》《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嬗变》等论著,主编《中外媒介批评》学术集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论
强化问题意识,深化学理内涵——论新闻传播学术创新
第一编 基础理论研究
理性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一、讨论新闻学与传播学之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质性与关联性
三、正确对待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分殊与吸取
关于“传播交叉领域”的研究——对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的思考
一、传播文本交叉,产生了新的文本形态
二、传播行为交叉,出现了新的传播行为
三、 “传播交叉领域”的理性审视
新闻的真实性是什么?——兼论新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虚假新闻的产生机制与治理路径
一、虚假新闻的概念解析
二、虚假新闻的产生机制
三、虚假新闻的治理路径
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
一、民生新闻: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
二、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具体内涵
三、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产生过程
四、民生新闻传播范式的价值体认
“史家办报”思想探究
一、报纸应该对历史负责
二、独立办报
三、办报目的在于致用
第二编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
试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
一、殊途与同归: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议程互动的形成
二、溢散与共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议程互动的方式
三、共振与断裂: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议程互动的现实
竞争与合作:网络新闻发展之路
一、在合作中求发展
二、在竞争中求优胜
网络媒体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三、正在形成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报业如何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关于报业呼吁“捍卫知识产权,提高网络转载门槛”的思考
一、网站廉价转载:报业猛然醒悟的隐痛
二、报业呼吁的合理性与保守性
三、开拓进取才是根本的应对之道
第三编 民主政治与舆论监督
发展民主政治与深化新闻改革
知情权与表达权:为舆论监督保驾护航
试论“最牛钉子户”媒介事件的新闻传播学意义
如何开展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舆论监督——“山西黑砖窑”事件的启示
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重
二、异地监督与本地监督并重
三、媒体监督与群众监督并重
四、舆论监督与信息公开并重
第四编 危机传播与灾难报道
信息公开与传媒变局——2008年我国新闻实践的突破与启示
一、变局:突破与进步
二、探因:多元格局下理念与体制的变革
三、总结:调整与重构
在开放与控制之间:危机传播的基本准则与尺度——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媒体应当如何面对自然灾害——以南方雪灾报道为例
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演变
一、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三个阶段与三种模式
当前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回顾与反思
一、群体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报道
二、当前群体性事件报道存在的缺陷
三、产生群体性事件报道缺陷的原因
四、做好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努力方向
试论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媒体角色——从番禺垃圾焚烧选址事件报道谈起
一、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角色的分化与冲突
二、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角色分化与冲突的内在机制
三、正确看待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角色的分化与冲突
第五编 传媒与文化
以电视娱乐文化作为研究范畴与视域
一、电视文化研究的学术困境与解决之道
二、电视娱乐文化的学理界定
三、电视娱乐文化的学术视域
博客文化解析
一、文化研究中的文化概念
二、从历史和比较中看博客文化
三、博客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大众文化
四、对博客文化的价值评估
数字短片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以优酷网和56网的原创数字短片为例
一、数字短片的青年亚文化特质
二、数字短片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三、与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的青年文化
四、积极向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青年文化
五、结语
《唐人街》:海外华人世界的成功展现
一、唐人街:从华人庇护所到热播纪录片
二、成功要素之一:日益成长的受众基础
三、成功要素之二:大气精良的内容信息
四、成功要素之三:跨越国界的传播平台
解析真人秀的本土化之路——以《残酷一叮》与《超级女声》为例
一、关于《美国偶像》
二、《残酷一叮》的加法:得其精髓的发扬光大
三、《超级女声》的减法:因地制宜的删减变通
四、余论
试析“男体盛”报道中女性的性别认同与建构
一、社会性别和“情境中的社会性别”模式
二、女性眼中的自我
三、女性认同的“他者”
四、男体盛事件的媒介情境
五、结语
消费文化的学理内涵与学术取向
一、关于消费文化的不同界定
二、理解消费文化的意见分歧
三、消费文化研究的学术取向
第六编 媒介批评研究
加强媒介批评,促进传媒发展,深化新闻学术
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新领域
媒介批评是传媒业的园丁和啄木鸟
媒介批评是深化新闻传播学术的切入点
中国内地媒介批评论著十年扫描
一、十年媒介批评论著的出版情况
二、十年媒介批评论著的学术进展
三、十年媒介批评论著所呈现的问题
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
一、分析样本
二、议题分析
三、总结与思考
关注媒介社会,弘扬批评精神——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一、回顾中外媒介批评的历史发展
二、研讨媒介批评理论的学理问题
三、开展对媒介实践的个案批评
四、探索推进媒介批评的现实途径
搭建学术平台,促进媒介批评——2008第二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一、媒介批评的价值与意义
二、媒介批评的学科建构
三、媒介批评的话语实践
四、媒介批评视阈下的新媒体
五、媒体素养与媒介教育
深入研讨,辨清学理——关于媒介批评实践与理论的思考
一、如何把握媒介批评的基本学理问题
二、如何区分媒介批评的学科边界
三、如何进一步开展媒介批评
第七编 媒介批评文章
新闻摄影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荷赛获奖照片造假”事件透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关于“西瓜注红药水”报道的对话
“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媒介的时效性竞争都会威胁到新闻的真实性”
“记者不能单纯依靠各种先进通讯工具,好新闻是要靠腿脚跑出来的”
“新闻采访一定要身临其境,才有发言权,才能够写好新闻”
“新闻写作一定要讲究尺度,要注意舆论导向”
“编辑要比记者看得深、看得远、看得全面”
都是传媒惹的祸?——理性审视“蕉癌”风波
一、煽情报道:“蕉癌”风波的直接诱因
二、食品安全隐患:“蕉癌”风波的现实环境
三、危机处理慢半拍:“蕉癌”风波的危害加剧
四、各种原因与各方责任的辩证审视
富士康起诉记者事件的多维反思
一、富士康为何起诉记者
二、《第一财经日报》的批评报道是否准确客观
三、本案件折射出哪些法制问题
四、舆论界如何建构理性的公共空间
“艾滋女”事件真相大白后的思索
一、博客是一把双刃剑
二、网站乱炒热点成为谣言推手
三、传统媒体心态浮躁容易丧失专业品格
四、“艾滋女”事件的总体教训
记者岂能如此忽悠采访对象——不得不说:我被“PK”了
名人是否该为不实代言广告负责?——从名人代言风波谈起
一、从SK-Ⅱ代言风波谈起
二、名人代言的传播机制
三、廓清广告代言人实质
四、界定代言人的连带责任
五、余论:媒介教育之重要性凸显
媒介事件如何取得轰动性传播效应?——从“大堡礁招聘”说起
一、“大堡礁招聘”的传播效果:全球媒体聚焦
二、“大堡礁招聘”全球轰动的传播学分析
三、 “大堡礁招聘”对中国公关的启示与意义
第八编 新闻业务探讨
新闻报道的多方面突破——我国媒体2003年的内容创新
一、会议报道改革力度空前
二、“负面新闻”报道及时
三、国外战争报道全面跟踪
四、关注弱势群体成为议题
五、注重新闻言论,时评异军突起
从“连战访问大陆”看市场化报纸的时政报道——香港《东方日报》与台湾《中央日报》报道框架的比较分析
一、前言
二、框架理论
三、样本选择
四、框架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观点之争:报业竞争的新制高点
一、时评在广州报纸异军突起
二、广州报纸时评的特色
三、广州报纸时评热潮的成因
与时俱进的报纸号外
一、历史回顾
二、号外新变化
三、号外新背景
从海啸报道看媒体的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
二、从标题上看
三、从图片上看
四、从内容上看
党报在厚报时代的版式创新——评《广州日报》的导读与索引版
一、报纸导读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二、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一种操作手法
三、凸现新闻报道的立体传播效果
从信息把关人到舆论领航员——网络编辑如何引导网络论坛
网络媒体报道北京奥运的新气象
第九编 广东传媒透视
广州报业的区域性异地扩张
一、区域性异地扩张的态势
二、区域性异地扩张的动因
三、区域性异地扩张的成效
四、区域性异地扩张的问题
广东报业稳步发展的一年——2004年广东报业回眸
一、新闻竞争依旧激烈
二、改版扩版各有招数
三、举办活动层次提升
四、异地办报继续红火
五、周边城市报业积极回应竞争
变革,在平稳中进行——2005年广东报业透视
一、创新报业的体制与机制
二、拓展报业发展的新领域
三、调整集团内部的报业结构
四、开展战略性的业务合作
五、创新新闻业务持续不断
喜看2007年广东报纸新闻的新进步
抓住报道机遇,展示新闻魅力——2008年度广东新闻奖报纸获奖作品述评
一、广东报纸新闻获奖作品的特点
二、广东报纸新闻进步的原因分析
三、广东报纸新闻存在的问题
激流勇进,继往开来——2010年度广东报纸系统新闻获奖作品述评
一、地市报收获多项一等奖,见证广东报业的整体进步
二、舆论监督日益走向纵深,深度报道更显舆论监督力度
三、聚焦发展节点,重视民生新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报道策划意识增强,注重新闻报道的独特视角与独特开掘
五、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几个问题
广东报业发展的人文审思——在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上的演讲
广东电视的影响力何在?
广州亚运的传播机遇与媒体战略——在广州亚运传媒论坛上的演讲
第十编 新闻传播教育
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
一、专业基础薄弱
二、技能训练不足
三、不读新闻文本
四、专业理念淡薄
网络传播教育的态势与思考
开放:融合时代媒体人才培养的方略
一、媒体融合时代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媒体融合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人才
三、媒体融合时代如何培训媒体人才
专业训练营:新闻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第十一编 序言书评
“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总序
“港澳台与海外新闻传播丛书”总序
《港澳台广播电视》序
《当代新闻编辑学教程》序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研究》序
《传媒营销学》序
都市报:现代中国的一个镜像——《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评介
记者的使命,人性的光辉——读《超越新闻:2008抗震救灾中的广州传媒》
漫游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新闻传播学论稿》自序
附录
学术乃学者立身之本——访董天策教授
离川入粤:“对广东这个变革中的传媒环境心驰神往”
从中文到新闻:“不是学新闻出身的新闻传播学者”
革新课堂,力促教改:从“填鸭式”到“讨论式”
埋头学术,涉足行政:“古代知识分子的抱负对我影响很大”
校庆院庆之际:“学院要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学者无疆——访南粤优秀教师董天策教授
自强不息 终圆大学梦
机缘巧合 初识传播学
硕果累累 最缺是时间
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育人
后记
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是2012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董天策。
得书感谢您对《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