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哲学丛书(共十册)

走进哲学丛书(共十册)

立即试读
手机扫码阅读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套装对于了解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源流、本质精神,进而开启新的思想空间和思想道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套装共十册。

《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以“辩证法的真实根基”为突破口,阐发了马克思辩证法对于解决当代哲学内在矛盾、推动哲学未来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戴震哲学思想新探:以戴震为中心的乾嘉学术及其现代性研究》对于戴震的哲学思想做了新的阐释。

《焦虑的启蒙: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启蒙反思》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森林力作,揭示启蒙的情感根基。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的发展》山西大学教授江怡力作,国内维特根斯坦研究的又一力作。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力作,对儒学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构想。

《语言分析方法与当代科学哲学》以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整体趋向性为主要依托,指出"语境论"科学哲学研究纲领是重建语义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框架。

《生存论研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力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生存论的现当代转型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立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潮流,研究作为整体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深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峰明力作,回应国内国际学界对历史决定论的种种质疑和批评,彰显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修订本)》在现代哲学进程中探讨“生动”“活泼”“机智”的当代法国哲学,从语言、身体、他者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展现当代法国哲学以瓦解意识哲学为目标的感性智慧之旅。

作者简介

作者贺来,2000年起至今担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2001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兼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7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曾先后于1991年、1993年和1996年在吉林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曾于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赴荷兰,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作为富布莱特学者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访问。

章节目录

语言分析方法与当代科学哲学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语言学转向与科学哲学的发展

一、 语言学转向的哲学实质

二、 库恩的语言学转向

三、 科学语言的本质

第二章 语言分析方法的语用学转向

一、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

二、 语用学的含义

三、 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

四、 语义学的语用化转向

第三章 语言分析方法的语用传统

一、 德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二、 英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三、 法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四、 美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第四章 语言分析方法的现代发展

一、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二、 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

三、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 语言分析方法与语言哲学的发展

一、 语言分析方法与指称理论

二、 语言分析方法与真理观

三、 语言分析方法与意向性

第六章 语言分析方法与科学问题的求解

一、 语言分析方法与科学解释模型的发展

二、 语言分析方法与计算机理论问题

三、 语言分析方法与当代人工智能问题

第七章 语言分析方法与科学诠释学

一、 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

二、 科学诠释学的理论建构

三、 科学诠释学的当代进展

四、 诠释学与理解现代科学

结束语 经验知识的辩护:语言分析、心灵图景与自然主义

一、 知识在笛卡尔心灵图景中的困境

二、 思想如何与世界关联

三、 心灵的属性如何保证知识的合法性

四、 重审心灵属性

参考文献

后记

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修订本)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部分 寻求和确立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真实根基

第一章 寻求和确立辩证法真实根基的现实与理论动因

第二章 辩证法真实根基的探索和掩蔽

第三章 辩证法的真实根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辩证法的生存论本体论根基

第一章 实现“存在观”的理论变革:辩证法的根本使命

第二章 寻求对“存在”问题的辩证解决:辩证法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努力

第三章 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与辩证法的真实根基

第四章 辩证法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内涵逻辑”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生存论旨趣

第六章 辩证法生存论根基的异在化表达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与现代西方哲学辩证法研究的对话与沟通

第一章 卢卡奇与辩证法的社会历史本体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批判和否定本性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法探索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与“人的存在”

第四章 对辩证法“对话”维度的阐发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部分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与哲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寻求“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和解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超越“现代性”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抽象对立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与“价值共识”的当代重建

第四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戴震哲学思想新探:戴震与乾嘉学术的现代性研究

版权信息

第一章 20世纪戴震哲学思想鸟瞰

第一节 20世纪前半叶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之鸟瞰

第二节 梁启超、胡适的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之专论

第三节 20世纪后半叶戴震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第二章 戴震的道论与“分理”说

第一节 戴震的道论思想

第二节 戴震的分理说

第三节 戴震的德性论与伦理学中的其他问题

第三章 戴震的语言哲学与认识论思想

第一节 戴震的语言哲学

第二节 戴震的认识论思想

第四章 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及其当代转化

第一节 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及其方法论

第二节 戴震经学解释学向经典解释学转化之探索

第五章 戴震与惠栋、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关系辨析

第一节 戴震与惠栋的学术关系考辨

第二节 戴震与章学诚之间的学术关系

第六章 后戴震时代的学术与思想举要

第一节 在“求是”中“求道”

第二节 焦循的“性灵”经学与哲学思想

第三节 王念孙、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第四节 阮元哲学思考的语言学路径及其得失

结语

后记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修订本)

版权信息

第一章 竹简、文献与学派

一、 郭店竹简的发现与问题的缘起

二、 郭店竹简《子思》作品考

三、 思孟学派考述

第二章 孔子的仁、礼思想与孔门后学的分化

一、 郭店竹简“”字与孔子仁学

二、 孔子的礼学思想

三、 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

第三章 思孟学派的酝酿:曾子、子游学派研究

一、 曾子与《大学》

二、 《大学》的思想与影响

三、 竹简《性自命出》与子游心性论

四、 《礼运》与子游后学的“大同”“小康”说

第四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上)

一、 子思《五行》新探

二、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三、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第五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下)

一、 子思《缁衣》《表记》《坊记》试探

二、 郭店竹简与《中庸》

三、 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

第六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上)

一、 孟子“四心”说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二、 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

三、 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意义

第七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下)

一、 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

二、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三、 孟子后学对子思“五行”说的继承和发展

第八章 思孟学派与早期儒学

一、 竹简《鲁穆公问子思》与早期儒学的政治理念

二、 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

三、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

四、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兼论子思、孟子思想的差异

结语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附录 思孟学派:义理与考证之间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焦虑的启蒙: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启蒙反思

版权信息

启蒙辩证法的先声:早期浪漫派的启蒙批判

一、 缘起

二、 浪漫主义的遭遇、定位与新解

三、 善服从于功利,真理屈从于自由

四、 理性的工具化与虚无主义

五、 浪漫派、马克思与古典

六、 自由理想与浪漫主义

七、 更能容纳差异的新启蒙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Ⅰ

一、 引言

二、 焦虑主题及其来源

三、 从生存论的“焦虑”到《启蒙辩证法》的“恐惧”

四、 他者焦虑作为《启蒙辩证法》的主题:如何对待他者

五、 结论:焦虑、恐惧与统治的轮回

启蒙与焦虑: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分析

一、 启蒙、主体化内含的焦虑与恐惧

二、 解除焦虑与恐惧的尝试:宗教、神话、巫术、启蒙

三、 以主体性应对焦虑与恐惧,及其引发的轮回

从支配到和解:焦虑的启蒙主体性之走向

一、 基本情绪与主体性:焦虑与恐惧

二、 作为支配者的启蒙主体

三、 谋求新的自我主体

恐惧的深化与拓展:从尼采到《启蒙辩证法》

一、 恐惧作为启蒙的情感基础:从尼采继承而来

二、 恐惧成就的主体性

三、 主体化作为克服恐惧的方案

残酷与关怀:《启蒙辩证法》的尼采形象纠偏

一、 《启蒙辩证法》的尼采形象:“强横派”解读的典型

二、 等级制的多元主体

三、 等级:能力与责任

四、 等级制下的残酷:自然与故意

《启蒙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再激进化策略

一、 马克思、恩格斯:抽象的同一性与具体的同一性

二、 霍克海默、阿多诺:同一性的暴政

三、 恐惧与同一性的统一:马克思与尼采的结合

现代启蒙主体的古典溯源:奥德修斯

一、 趋神而不祛神

二、 满怀各种情感:悲愁驱动的狡诈

三、 自然与主体

四、 结论

主题Ⅱ:“自我”还是“和解”

一、 奥德赛式自我是主体吗

二、 锻造中的自我与理想化的自我

三、 奥德赛式主体自我的特征

四、 自觉的和解:《启蒙辩证法》的主题Ⅱ

“主体”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

一、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澄清

二、 区分不同层次的“主体”

三、 两种不同的启蒙,意识形态的必需

“辩证法”的再启蒙:《启蒙辩证法》的辩证法观

一、 尼采对辩证法的启蒙(批判)

二、 辩证法与进步固定联系的断裂:以尼采改造马克思、卢卡奇

三、 辩证法的再启蒙:自否性与和解

《启蒙辩证法》中的三种“辩证法”概念

一、 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情感基础

二、 防止辩证法沦落为追求绝对的“形而上学”

三、 自否定、自悖谬的辩证法

四、 扬弃自否定的积极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对虚无主义的反思推进

一、 虚无化的对象:从崇高价值到基本价值

二、 深度虚无主义的起点:从苏格拉底到荷马

三、 深度虚无主义的机制与路径:个性、自然的被否定

四、 信仰与艺术的科学化、工业化:进一步的虚无主义

《启蒙辩证法》与中国的虚无主义

一、 启蒙辩证法就是启蒙走向神话、野蛮和虚无的不归路?

二、 从“实践”到“身体”:陷入虚无主义

三、 纠偏:两类文本的作用

极致的启蒙还是全理的启蒙

一、 启蒙的极致化与合理化

二、 困囿在极致化与合理化之间的尼采

三、 启蒙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

版权信息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错了吗

一、 生产力决定论:辩护与反驳

二、 替代理论:人的需要决定论

三、 个案:资本主义何以崩溃

第二章 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错了吗

一、 文本断裂:《形式》与《序言》

二、 首要性:在“经济”与“其他”之间

三、 一种批评性回应

第三章 在“延续”与“断裂”之间

一、 历史观:《形态》与《形式》

二、 历史断裂:阶级社会与阶级分化社会

三、 一种批评性回应

第四章 内在逻辑与方法论基础

一、 引言

二、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内在逻辑

三、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四、 结语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蕴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不同社会形态的“并存”与“继起”

三、 社会形态演进的“延续”与“断裂”

四、 社会形态的内在本质及其表现形式和存在形式

五、 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及其实现方式和作用方式

六、 结论

第六章 权利的边界与正义的基础

一、 资产阶级的权利及其狭隘性

二、 平等的权利在内容上并不平等

三、 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对人的权利的制约

四、 权利—正义观、人性论与历史观

第七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及其正义悖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唯物史观与方法论奠基

三、 正义:在“买者”与“卖者”之间

四、 非正义:在“资本”与“劳动”之间

五、 资本主义: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

六、 结论

第八章 如何看待市场和市场逻辑

一、 “人的本性”与“市场逻辑”

二、 “市场逻辑”与“资本逻辑”

三、 “资本逻辑”与“贫困悖论”

第九章 资本、资本家与资本主义

一、 资本:“物”抑或生产关系

二、 资本家:“富人”抑或剥削阶级

三、 资本主义向何处去

第十章 《资本论》的逻辑、方法与意义

一、 商品价值规定与《资本论》的内在逻辑

二、 《资本论》的方法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三、 社会主义实践与《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无产阶级的“悖论性”贫困及其根源

一、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二、 无产阶级的“悖论性”贫困

三、 重释无产阶级的“一无所有”

四、 悖论性贫困与雇佣劳动制

第十二章 历史视阈中的资本剥削与贫困问题

一、 资本剥削关系的初始调整

二、 资本主义反贫困措施及其效应

三、 抑制资本与资本主义新变化

四、 资本主义贫困规律之一

五、 资本主义贫困规律之二

六、 结语

第十三章 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主义的贫困问题

一、 社会主义并未消除贫困

二、 社会主义贫困的“非制度性”根源

三、 贫困与社会主义发展成就

四、 资本逻辑与社会主义贫困

五、 消除贫困与社会主义公有制

六、 对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的曲解

第十四章 自由王国、必然王国与人的自由

一、 自由时间与人的自由

二、 劳动的自由与自由的劳动

三、 劳动的科学化与社会化

第十五章 从人的发展悖论到自由个性

一、 自由个性与全面自由发展

二、 自由个性生成的现实基础

三、 人的发展悖论与资本主义

四、 共产主义革命与自由个性

附录Ⅰ “经济发展”释义

附录Ⅱ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 “大众化”与“庸俗化”

二、 “新时代”与“新挑战”

三、 做好“深入”与“浅出”的功课

参考文献

后记

生存论研究

版权信息

导言 彰显哲学生存论

第一章 存在论及“生存”词义考辨

一、 “存在论(Ontology)”格义

二、 生存(Existence)与存在(Being):断裂与沟通

三、 作为超越(Outstanding)的生存(Existence)

第二章 西方哲学的“实存论”传统

一、 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生命理论

二、 生存论的开启与异化

三、 实存论传统批判

第三章 当代生活处境与生存观念跃迁

一、 当代生活处境

二、 生存观念跃迁

第四章 生存论哲学的现当代路向

一、 我在的设定与直觉辩证法

二、 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与生存论自觉

三、 生存论哲学的当代趋向

第五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生存论基础

一、 当代哲学的存在论变革问题

二、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三、 从实践观到实践生存观

四、 实践-生存论的理论蕴含

五、 实践-生存论的理论意义

第六章 人学与价值哲学的生存论建构

一、 人学的主题化及其生存论蕴含

二、 价值哲学及其生存论建构

第七章 开放生存论

一、 生存论哲学的人类性方向

二、 生存论回复

三、 中国文化转型与生存论自觉

四、 未竟的生存论自觉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修订本)

版权信息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理论意义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的关系

二、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第二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视域的开启

一、 文化、自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维度:詹姆斯·奥康纳的文化唯物主义生态哲学

二、 唯物主义与自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自然唯物主义生态哲学

三、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戴维·佩珀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意蕴的阐发

四、 从经济危机论到生态危机论:本·阿格尔对历史唯物主义危机理论的重建

五、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生态视域的开启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确立

第三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

一、 资本主义的二重矛盾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

二、 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

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

第四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

一、 技术:生态危机的根源还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工具?

二、 “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与技术的非理性运用

三、 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非理性运用与生态危机

四、 技术批判与自然的解放

五、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建:走向技术的合理化

第五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生产、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

二、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后果与生态后果

三、 需求理论的重建与“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价值观的重构

一、 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二、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价值观的重构

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价值观重构的特点与意义

第七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

一、 西方环境运动中的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政治思潮的理论主张

二、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战略

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

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的主要特点

结束语

附录 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和特殊、全球和地方维度

一、 作为特殊维度和地方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

二、 作为普遍维度和全球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

三、 生态文明理论中的普遍和特殊、全球和地方维度的矛盾

四、 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如何解决普遍和特殊、全球和地方维度的矛盾

参考文献

后记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的发展

版权信息

导论 一个西方哲学的幽灵

第一部分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

第一章 维特根斯坦的个性特征与思想发展

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

第三章 维特根斯坦论颜色

第四章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概念

第二部分 当代哲学中的维特根斯坦形象

第一章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家

第二章 冬天的维特根斯坦

第三章 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哲学论》

第四章 对维也纳学派的重新理解

第五章 再论分析哲学的起源

第三部分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分析哲学的转变

第一章 维特根斯坦在当代哲学发展中的位置

第二章 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分野

第三章 维特根斯坦与分析哲学运动的发展

第四章 分析哲学运动的历史特征与现实意义

第五章 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新变化

结语 非同寻常的维特根斯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语言 身体 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修订本)

版权信息

引言 现代哲学进程中的当代法国哲学

上篇 语言·话语·文本

第一章 意识哲学与语言的缺位

第二章 在世存在与语言的回归

第三章 文本世界与语言的扩张

中篇 主体·身体·经验

第四章 意识哲学与表象的身体

第五章 在世存在与灵化的身体

第六章 审美实存与物化的身体

下篇 他人·他者·他性

第七章 意识哲学与他人的消失

第八章 在世存在与他人的浮现

第九章 文化世界与他性的张扬

结束语 当代法国哲学的整体图景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走进哲学丛书(共十册)是202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殷杰。

得书感谢您对《走进哲学丛书(共十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