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电信官方出品,深度透视产业生态参与方、标准化组织、产业联盟、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的算力时代布局,全方位解读“云网融合”战略。
内容简介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数字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尤其是以算力为基础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越来越成为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科研范式,其代表着人类智慧新的发展水平。其战略性地位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并引发全球各国启动新一轮竞争布局,产业内外也争相加速部署算力设施领域以抢占发展先机。
本书主要依托作者在通信、信息行业30多年的从业经验,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切入,围绕算力时代、算力应用、算力体系、算力趋势以及云网融合下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等展开了全方位的论述。
本书不仅适合通信、信息领域相关从业人员阅读,还适合通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参考,更会给对数字经济和信息基础设施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带来启发与帮助。
作者简介
作者李正茂,1962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工学博士、教授,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董事会成员、海峡两岸通信交流协会副理事长,担任TD-LTE全球发展倡议组织(GTI)领导委员会成员。曾任电子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并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授予的2017年度杰出行业领袖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其他作者简介
推荐序一 算力网络是实现云网融合的重要技术路径
推荐序二 万物智联,算力为基
推荐序三 时代演进中的算力基础设施化
推荐序四 计算力支撑社会智能化转型
推荐序五 6G通感算一体提升应用适应能力
推荐序六 算力引发前沿技术教育体系的再思考
序言 论算力时代的算力三定律
前言
第一章 算力时代正在到来
生产力发展新阶段
算力的广泛应用
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算力多样性态势日益凸显
智能算力和前沿算力将成为主流
通信计算走向云网一体
“绿色安全”将成为算力发展新要求
第二章 算力改变世界
算力改变社会
智慧医疗
智慧城市
天气预报
工业制造
算力改变生活
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智能家居
不能错过的购物狂欢
算力改变科研
科研范式的演变
科研范式的今生
第三章 算力与元宇宙
可触达的平行宇宙
元宇宙是什么
元宇宙的特征
元宇宙与实体经济
支撑元宇宙的技术
物联网技术
显示交互技术
三维建模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实时渲染技术
区块链技术
网络技术和运算技术
元宇宙运转需要大量算力
建设元宇宙需要的算力
运行元宇宙需要的算力
第四章 算力基础设施
计算基础软硬件
基础计算硬件
基础计算软件
数据中心
云计算
云计算的来源与定义
云计算关键技术
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的来源与定义
边缘计算的技术现状
边缘计算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端计算
端计算的来源
端计算的技术现状
端计算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量子计算
第五章 算力网络化
算力网络体系架构
算力网络化需求
算力网络化目标
算力网络体系
算力网络服务模式
算力网络面临的挑战
算力网络的关键技术
算力度量
算力路由
算力交易
意图网络:算力感知与算力编排
意图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意图网络关键技术
意图网络架构
算力网络扩展:连接确定性
网络确定性发展趋势
确定性网络三要素
确定性网络关键技术
算力网络扩展:连接泛在化
天地一体化
通感算一体网络
第六章 算力智能化
面向智能的计算
数据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赋能平台
AI应用和业务
算力资源的随愿自治
随愿自治定义及进展
基于算力资源的随愿自治关键能力
随愿自治技术在算力网络中的应用
第七章 算力绿色化
算力绿色化背景
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
国内外算力绿色化进展
算力绿色化技术
数据中心节能技术
智慧网络节能
绿色云边端计算架构
绿色算力应用场景
数据中心智慧节能
基站智慧节能
承载和核心网络智慧节能
云边端资源智慧能效管理
第八章 算力可信化
算力网络可信化
零信任技术的关键点
零信任内生安全典型应用
算力平台可信化
区块链基础设施
基于区块链的算力共享交易
算力内容可信化
数据中台
数据确权
隐私保护计算
第九章 算力进行时,深化云网融合
算力产业生态进展
产业生态参与方
标准化组织进展
产业联盟进展
云服务商进展
电信运营商进展
基于连接+算力,深化“云网融合”
云网融合的内涵
云网融合的需求
云网融合的意义和愿景架构
云网融合的发展及创新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云网融合:算力时代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2022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李正茂。
得书感谢您对《云网融合:算力时代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