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日本知名汉学家平田昌司的汉语史研究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化制度的角度审视汉语史,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制度和汉语史,二是何谓雅正。从音韵、语言的演变探讨制度、文化的变迁。
作者简介
作者平田昌司,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学术史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阅读韵书
第一节 支撑“中国、中华”观念的语言制度
第二节 韵书研究与语言制度史
第二章 《切韵》与唐代功令
第一节 产生韵书的技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陆法言《切韵》
第三节 唐代功令考
第四节 贡举对韵学的影响
第五节 唐代口语正音标准和《切韵》的地位
附录一 隋唐五代韵学年表
第三章 《广韵》与《集韵》
第一节 《广韵》与景德科举改革
第二节 《集韵》与古文复兴
第三节 《广韵》在南宋的复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科举制度转变的方言背景
第一节 李涪《刊误》与乾符三年进士试
第二节 北方方言入声韵尾的弱化与五代北宋进士试
第三节 进士科功令与方言分歧
第四节 从骈文到古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韵略”的蜕化
第一节 宋代“韵略”与进士科诗赋试
第二节 毛晃、毛居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宋代道学的韵书
第三节 附释音本的流行和《押韵释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原雅音”与宋元明江南儒学——“土中”观念、文化正统意识对中国正音理论的影响
第一节 “中原雅音”的思想背景
第二节 “中原雅音”和宋元明江南道统
第三节 所谓“中原雅音”的性质
第七章 音起八代之衰——复古诗论与元明清古音学
第一节 宋代诗学中的古诗用韵问题
第二节 朱熹“叶音”说及其影响
第三节 元代科举与“古韵”的制度化
第四节 明代复古诗论和古音学
第五节 诗学和韵学的乖离──清代古音学的质变
第八章 胡蓝党案、靖难之变与《洪武正韵》
第一节 “今来科举既开,未审用何本为主”──元代韵书的南北差异
第二节 “学士大夫束之高阁,不复省视”的韵书
第三节 《洪武正韵》七十六韵本、八十韵本的废兴
第四节 元明浙学与《洪武正韵》的编纂
第五节 胡蓝党案与《洪武正韵》
第六节 金华宋氏在建文年间的复起
第七节 靖难之变、解缙狱与《永乐大典》
第八节 应制与正字——《洪武正韵》的用途
第九节 明朝遗民和四库馆臣对《洪武正韵》的态度
附录二 陈天祥《四书辨疑》所引元代初期南北韵书异文考
附录三 《洪武正韵》同一小韵“重出切语”试释
附录四 明太祖诗韵谱
第九章 韵严“华夷”之辨
第一节 胡虏王制与华夏文物
第二节 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试与韵书的编纂
第三节 御定《音韵阐微》
第四节 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十章 清代鸿胪寺正音考
引言——有关明清时期汉语共同语的讨论
第一节 清朝宗室、旗人的汉语
第二节 鸿胪寺的正音──朝会唱赞和直隶音
第三节 北音强势化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清代官话的制度化历程
第一节 “改土归流”和官话
第二节 地方官僚与官话
第三节 方言抵抗官话──闽粤的正音书院
第四节 官话词汇、文体的规范化──《圣谕广训直解》
第五节 官话作为语言资本的局限性
第十二章 光绪二十四年的古文
第一节 端午上谕
第二节 《马氏文通》与古文
第三节 严译的古文
第四节 光绪二十七年以后的古文
附录五 助字·篇章·“时文”
第十三章 眼睛的文学革命·耳朵的文学革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听觉媒体的发展和“国语”的实验
第一节 从1917年开始──眼睛的文学革命
第二节 “国语”前史简论
第三节 1926年前后──耳朵的文学革命
第四节 赵元任和“耳朵”的国语
第五节 国语、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
终章 回望中原夕霭时——失陷汴洛后的“雅音”想象
第一节 南宋音韵学与“中国”意识
第二节 韵书的理学化──“中原雅音”的产生
第三节 “后中原雅音”时代的汴洛音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小传
文化制度和汉语史是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日] 平田昌司。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制度和汉语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