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一辑)·王洪图内经讲稿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一辑)·王洪图内经讲稿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王洪图内经讲稿》其中贯穿着本人的临证心得与体会,多数医案理法方药兼备,不仅可以验证有关理论,也可以直接用于临证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讲稿突出了对《内经》有关医理部分的讲解与诠释,在“理论阐释”项下,采用条分缕析的方法,指出某理论中所包函的若干要素;并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由此及彼地相互印证,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前提下,抓住其要领,为临床运用打下基础;以生动而浅近的古今医案为论据,讲解“临证指要”。其中贯穿着本人的临证心得与体会,多数医案理法方药兼备,不仅可以验证有关理论,也可以直接用于临证实践。

作者简介

  王洪图,男,1937年出生于天津市蓟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奖章。

章节目录

上篇 概论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1-2讲)

第一节 《黄帝内经》课的性质与学习方法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第3-4讲)

第一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与形成

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

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与学术价值

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二、《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

下篇 经文选读

第一章 阴阳五行(第5-14讲)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一段 阴阳的概念与应用

第二段 阴阳转化与应用

第三段 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

第四段 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

第五段 阴阳亢盛为害及调摄阴阳养生

第六段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养生问题

第七段 治病必求阴阳及早期治疗

第二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

第三节 素问·六微旨大论

第二章 藏象(第15-30讲)

第一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一段 十二脏之相使

第二段 医学探微

第二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

第三节 素问·五脏别论

第一段 以藏泻分脏腑

第二段 气口主五脏及察窍观神

第四节 素问·经脉别论

第一段 生病起于过用

第二段 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第五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第一段 太阴阳明异位、受病不同

第二段 论脾病四肢不用之理

第六节 灵枢·本神

第一段 神的分类与概念

第二段 神志受伤及其临床表现

第三段 五脏所藏及其病证

第七节 灵枢·营卫生会

第一段 营卫运行与会合

第二段 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其功能

第八节 灵枢·决气

第三章 经络(第31-32讲)

第一节 素问·骨空论

第一段 风从外人的病证以及针刺取穴法

第二段 冲、任、督脉循行及其病证

第三段 水腧五十七穴及寒热病灸法

第二节 灵枢·经脉(节选)

第四章 病因病机(第33-47讲)

第一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

第一段 生气通天

第二段 阳气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 论阳气失常则受邪而病

第四段 阴精的作用以及阴阳和调的重要性

第五段 五味偏嗜所伤

第二节 素问·玉机真脏论

第一段 病气的逆传和顺传

第二段 病有以次传和不以次传

第三段 五实五虚及其生死

第三节 素问·举痛论

第四节 素问·调经论

第一段 有余不足及其调治原则

第二段 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之病及调治法

第三段 气血失调而生虚实之证

第四段 论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第五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六节 灵枢·百病始生

第一段 病因不同,所伤异位

第二段 两虚相得则病

第三段 病气传变及其病机

第四段 积块病生成的病因与病机

第五段 内伤病的病机及治疗原则

第五章 病证(第48-61讲)

第一节 素问·热论

第一段 外感热病皆属于伤寒

第二段 六经热病的症状、治法与饮食护理

第三段 两感病的症状及预后

第四段 根据夏至划分温病与暑病

第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

第一段 论阴阳交的症状、病机与预后

第二段 论风厥的病因、病机与治法

第三段 论劳风的症状与预后

第四段 论肾风的症状与病机

第三节 素问·咳论

第四节 素问·举痛论

第五节 素问·风论

第六节 素问·痹论

第一段 论痹证病因、证候分类及治疗原则

第二段 营卫逆乱受邪为痹及痹证寒热与多汗的病机

第七节 素问·痿论

第八节 灵枢·水胀

第一段 论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病机与鉴别

第二段 论肠覃、石瘕的病因、症状及其鉴别

第六章 诊法(第62-66讲)

第一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

第一段 择时诊病及诸诊合参

第二段 论四诊决死生之法

第三段 脉应四时

第四段 论色脉互参及尺肤诊

第二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

第一段 论调息诊脉法

第二段 论五脏平病死脉

第三段 虚里诊法

第四段 论水肿、黄疸、胃疸、妊娠诊断要点以及脉逆四时

第三节 灵枢·五色

第七章 论治(第67-73讲)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二节 素问·异法方宜论

第三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

第一段 时移病异,治法宜变

第二段 水肿病的病机与治疗法则

第四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

第一段 论五脏应时及其所苦之治法

第二段 五脏所欲之治法

第三段 饮食五味调养五脏

第五节 素问·标本病传论

第六节 素问·五常政大论

第七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一段 各种治法的应用举隅

第二段 制方法则

第八章 养生(第74-80讲)

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

第一段 养生的原则

第二段 肾气与生命阶段及生殖能力的关系

第三段 养生水平不同,结果也有差别

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第一段 四季养生之原则

第二段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第三节 灵枢·天年

第一段 论生命源于先天

第二段 长寿的特征

第三段 论人体生命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第四段 短寿的特征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一辑)·王洪图内经讲稿是200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洪图。

得书感谢您对《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一辑)·王洪图内经讲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系列讲稿3——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证治撷英 电子书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损容性皮肤病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皮肤科的热点。本书全部讲稿均是聚友会中青年名医的心得,汇聚了欧阳卫权、刘清、李小莎、黄青、屈双擎、隋克毅、申玉琦、李伟、李建红、魏跃刚等10余位讲者在损容性皮肤病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涉及痤疮、面部皮炎、脱发、激素依赖性皮炎等的方方面面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金针王乐亭经验集 电子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金针王乐亭经验集》系由北京市已故著名针灸医师王乐亭的亲传弟子整理而成。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金针王乐亭经验集》内容分为两篇,第一篇为临床常见疾病的治疗经验,包括治法、针灸处方、方解、配穴:第二篇为临床论治及经验配方。全书虽行文简捷,但却已充分体现出王乐亭运用针术疗疾之精髓。
北京中医名家巡讲实录 电子书
《北京中医名家巡讲实录》根据北京市多位名中医在各大医院进行培训时的现场演讲转录而成,对于经方在临床上应用的独特心得与体会,也对中医学界历来存在争议的剂量问题予以解释,在方药量效关系上予以深入阐述,具有实用性强、专业性强、应用价值高、各家思想突出等特点。对于提高西医院中医临床人员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宋金元医家《内经》散论辑 电子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通过探索、实践和创新,不断丰富、发展着中医学术。因此,《内经》被奉为“医家之宗”。宋金元时期,医家勇于变革,创立新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活泼局面,大大推动了中医学术发展。这种局面的产生与当时医家重视《内经》是分不开的。然而,宋金元医家研究《内经》的专著存世稀少,对《内经》的阐释、发挥等论述多散见于各
海上中医名家膏方经验集 电子书
本书以每位医家独立成篇,详细总结了他们各自的经验理论,并附有验案,论述较为自由,发挥十分详尽,因而非常完备和鲜明地反映了上海中医名家们膏方治疗的特色,使人们能够全面了解这一地区膏方治疗的风貌。除此之外,本书也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书中所言之治疗经验、运用原则以及有效案例,是中青年医师学习运用膏方很好的教材,对提高自身的临床疗效有较高的借鉴和指导价值。本书对五十余位上海籍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