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許倬雲先生最新作品,介紹中國庶民社會的種種觀念,及其如何貫徹於日常生活。

宇宙和人之間,彼此呼應。

個人彼此之間,相應與互濟。

個人得到群體的庇護,也有回報的義務。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志在介紹中國庶民社會的種種觀念,及其貫徹於日常生活。經過消化與吸收歷史上許多賢哲的提示,中國人的思考方式,是多元互動,注視變化,以觀察宇宙和人生。時間軸線是延續的,切不斷過去,對未來也應負起一定的責任。以上三個方向,毋寧是以「個人」為宇宙網絡的中心;宇宙、社會,都是個人互動的對象。個人不能脫離這大網絡而存在。個人一生是不斷提升,以超脫慾望的引誘,回復真誠的自我。內心的檢討,得之於儒、道、佛三家的融合及其實踐。個人持守一定的境界,在宇宙和社會網絡之中,才能安頓自己,以致安頓整個的人類世界。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分成十章,從各個角度討論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在前言中,許倬嘗試從馮友蘭和費孝通二位先生的基礎上出發,希望能夠釐清一般中國人,從傳統延續到今天,他們對於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觀念。第一章著重闡述了中國人的生活,他們在天地自然這個大時空中的生活節律,及其與我們的文化、文學等各方面的關係。這構成了理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宏觀背景。第二章提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是圍繞著作為「人」的觀念來展開的。第三章的「傳說」部分,與第二章也有相當的關係,討論到中國人的宇宙觀。第四章是討論互動秩序中,永遠在變動、由動趨衡的宇宙──本體就是過程,過程也就是本體,二者無法分割。第五章則以八卦、奇門、命相、風水等等,解讀中國人的行為──他們以這些類科學或是擬科學的思考,設法在人與自然之間,取得一些「人」的主動權。第六章的重點,是將生命看作許多個體生命,從父母生我開始,直至自己身故之後,延伸進入另外一個世界──那個死亡後的世界,其實還是這個現實世界的延續:這是線性時間軸的意義。第七章討論的是,今天中國人的社會──以作者所熟悉的臺灣社會作為例證,陳述常民藉由祭祀活動,對各種自然的現象的認知。第九章是從戰前中國的傳統社會切入,探討人們如何處理小區、社群中的種種事務,俾使能夠彼此互助、照應,救濟不足,以保持社群的長期穩定。第十章,則是從傳說和美學,延伸為對於小說的討論。後言是一方面總結本書各章所陳述的現象;同時提出:中國文化以人為主體的特性,以及人與自然密切相關的依附關係,也許可以當作它山之石。

學者推薦

作為一部學術專著,本書體現了現代客觀研究的極致。作者認定西方文化所主導的現代文明,由於「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與自然之間的分割」,今天已深陷於危機之中;而中國文化則以人為主體,人與自然也融合互依。因此他希望中國文化的特色能發生他山之石的功用,以「匡救現代文明的困難」。這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時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鄭重地推薦它給讀者。

──余英時(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Kluge Prize〕。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漢學獎。)

許倬雲先生是中國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戰國與漢代的社會史研究獨步天下,但影響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縱觀古今的通史研究。許先生的著作,氣象與格局都很大,這與他的內心擁有家國天下的大關懷有關。文化有大傳統與小傳統之分,以往對中國文化的闡述,大都從儒道佛經典的大傳統層面檢討,然而許先生觀察中國文化的法眼,卻從小傳統進入,不是從精英的觀念,而是從一般普通民眾的態度,即他們的安身立命、處事做人的原則,來考察日常生活形態中的中國文化。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作者简介

把嚴謹、精深的學術內容,能闡釋的舉重若輕,又能敘述的深入淺出,非大學者不能為。許倬雲這位國際著名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就是這樣一位學貫中西歷史、識跨不同學科的大學者。

許倬雲1930年出生於江蘇無錫。他自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後,先後執教于臺灣大學、美國匹茨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講座教授,1986年,他榮任為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許倬雲著述等身,不但在中國文化史、社會史和中國上古史等領域有精深造詣,同時也嫻熟西方歷史,更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著有《求古編》、《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漢代農業》、《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等近四十部專書。

http://219.84.164.6/exep/prod/lookinsid...

(展开全部)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是2017年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作者許倬雲。

得书感谢您对《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 电子书
本成果寻绎了19世纪末来自日本的汉语借词“科学”由外而内地生成中国“科学”概念的全过程,揭示一路走来,“科学”泛化为信仰的缘由。探求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社会变革之间发生的复杂深刻的纠葛。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共3册):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元明清卷 电子书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6) 电子书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为中华日本哲学会的会刊。
思辨的禅趣 电子书
熊逸带我们快快乐乐读一部《坛经》,一边拆开这部中国原创经典中大和尚们吹的牛,一边给我们普及佛教的原始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