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3辑总第28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3辑总第28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为哲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本书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文本、文献与思想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专题,收录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既有对基础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检视和思考,更有对经典文本与文献细节及其内容的考证和解读,还涉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理论成果、话语体系、世界意义等问题的深入讨论,以及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关注与反思,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面貌。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实践的普遍性和理论的普遍性

“共同活动方式”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研究

引言

一 关于人的本质及其特性的认识

二 人的自由发展的内涵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历程及当代价值

一 萌芽时期:从人文主义的历史形态观点到一般唯物主义社会形态观点

二 形成时期:从一般唯物主义社会形态观点转向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

三 成熟时期: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全面阐述和丰富完善

四 当代价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重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社会经济形态与自然历史过程的相似性

三 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四 简短的结论

再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共同研究域

一 批判传统哲学的共同要求

二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共同指向

三 批判现代性的当代相遇

试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基础

一 正义不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基础

二 善的原则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出发点

三 自我实现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基础

文本、文献与思想史研究

从“客观规律”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看“十月革命”的哲学基础

一 主体活动背离“规律”:“早产论”和“反常论”的哲学依据

二 主体活动对“规律”的能动遵循:“十月革命”的哲学依据

三 主体能动性的受制约性与“十月革命”的条件性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一 “犹太人问题”是什么问题?

二 如何看待政治解放?

三 如何理解犹太人的解放及未来?

从启蒙理性主义、德国历史主义到马克思的历史科学

一 启蒙及其自我悖反

二 作为反启蒙主义典型成果的德国历史主义

三 作为扬弃德国历史主义之杰出成果的马克思的“历史科学”

马克思处理黑格尔辩证法的两条路径及其关系

一 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的本质差异

二 “翻转”与“颠倒”: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不同路径

三 “颠倒”与“翻转”的本质关联

形式规定:一个被忽略的重要方法论范畴

一 形式规定的方法论溯源: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二 形式规定的方法论提升: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

三 形式规定的方法论建构:马克思的资本学说

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四组关系问题

一 物质生产与财产占有

二 财产占有与个性发展

三 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

四 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

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

一 马克思全新劳动价值论的建立

二 时间构成劳动的“自然尺度”

三 缩短“工作日”致使劳动被压缩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相对独立性的阐释与演变

一 国家的相对独立性

二 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思想的提出及依据

二 辩证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 聚力破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命题及国内话语权维护

一 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命题及其表现

二 当代中国社会的话语焦点及其特点

三 以核心命题引领话语焦点,构建话语体系

四 中国理论话语权建设的国内目标定位

怎样的“物”与何种的“观”?

一 唯于何物——基础的承认与廓清

二 以何唯物——方法问题的共识与争论

三 其物为何——物的构成与研究问题

四 社会性质研究的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分析

一 作为价值观教育目标主体的“时代新人”及其使命

二 价值观教育的教育主体与价值认同的全方位共建

三 价值观教育的示范主体对践行价值观自觉性的激发

四 党的领导主体地位与价值观教育的统领

五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唯物史观的当代开显

论习近平绿色发展思维方法的科学构成

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的普遍思维方法

二 习近平绿色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 习近平绿色发展的具体思维方法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后形而上学语境下的理性统一方案

一 元理论层面:交往合理性作为后形而上学合理性

二 方法论层面:交往合理性作为示范者与解释者的哲学合理性

三 理论-现实关系层面:交往合理性的解放兴趣与生活世界的优先性

科恩对社会主义平等的辩护及其限度

一 从自我所有权批判到拯救平等

二 平等: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之处

三 对科恩为社会主义辩护的思考

平田清明的市民社会史观研究

一 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重新定位

二 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重新解读

三 比较视域下的市民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视域下密里本德国家理论再认识

一 国家理论与阶级: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本质的揭示与论证

二 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建构

三 密里本德是工具主义者吗?

四 简要评析

拉克劳和墨菲为什么要“重读”第二国际

一 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危机”

二 考茨基:工人阶级的分裂是暂时的

三 伯恩施坦:在偶然性基础上建构政治统一体

四 索列尔:阶级统一体的建构

小结

罗兰·巴尔特零度写作的阶级困境

一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阶级地位

三 无阶级立场的写作是一种不现实的写作方式

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

一 总体性的滥觞:文化转向的理论先声

二 微观与消解:文化转向的当代形态

三 理论再反思:文化转向的效度与限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3辑总第28辑)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3辑总第28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电子书
本书对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9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2019年《论丛》改版为集刊,每年出版发行两辑,栏目重新进行精心设计,本辑为第9辑,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八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由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组织、筹划、编著。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 电子书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2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