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将哲学史的研究与哲学理论意蕴的阐发结合起来。揭示庄子哲学的内在理论张力及其化解。
内容简介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以汪洋恣肆的文字为形式、以不拘常理的观念为内容,庄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从哲学系统看,庄子的思考涉及性与天道的各个领域;在言说方式上,诗意地说、思辨地说、逻辑地说等在其哲学中彼此相融。
本书着重从如下方面对庄子哲学作了深入地考察:
以天人关系为指向,庄子既将人性化的存在提到引人瞩目的地位,又以合于“天”(自然)为理想的形态,人性与天道之间呈现了复杂的关系;
从“道通为一”“以道观之”的视域出发,庄子对如何扬弃世界(包括观念世界)的分裂、达到统一的存在图景作了深入的追问;
由肯定真知与真人的互动,庄子具体地考察了向道而思的过程;
通过“道”与“德”、“我”与人的论辩,庄子从不同方面澄明了个体性原则;
以逍遥之境为指向,庄子进一步彰显了人的自由问题。
本书以史与思的统一为进路,在分析庄子哲学的内在主题及理论张力、并由此进一步揭示其思想脉络的同时,又注重在总体上展示其深沉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品格。
作者简介
作者杨国荣,1957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1破格由讲师晋升为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1998-2000)。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导论
第一章 天人之辩
一 物与人
二 本真之“在”
三 “天”的双重含义
四 自然原则的双向展开
五 天人之行本乎天
第二章 道通为一
一 未始有封与分而齐之
二 以道观之: 存在的图景与存在的视域
三 齐是非及其本体论意义
第三章 道与存在之序
一 道不欲杂
二 天地之序的审美之维
三 自发与自然
四 “和”与精神世界
第四章 真知:向道而思
一 体道与极物
二 真知与真人
三 坐忘与心斋
四 反观内通:逻辑之外的进路
第五章 名与言
一 名止于实
二 言意之辩
三 道与言
第六章 濠梁之辩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解的形上之维
三 理解与沟通
第七章 个体与自我
一 “德”与个体原理
二 不以物易己
三 守其一
四 无“己”与有“我”
五 人我之间
第八章 时·历史·境遇
一 变迁与“时势”
二 时与命
三 与时俱化
第九章 存在境域中的生与死
一 “生”的意义
二 齐生死
三 “死”的理想化及其内蕴
第十章 逍遥之境
一 人性与天道
二 自由与自然
三 逍遥于天地之间
附录一 道与人——《老子》哲学中的若干问题
一 道与名
二 有与无
三 “为无为”
四 本然之“在”
五 “天地不仁”
六 美与善
附录二 面向存在之思——《老子》哲学的内在意蕴
一 道、天、地、人
二 尊道贵德
三 自然无为:二重内涵
四 为学与为道
五 回归本然与守护可能
附录三 《逍遥游》释义
附录四 《齐物论》释义
后记
重版后记
庄子的思想世界是201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杨国荣。
得书感谢您对《庄子的思想世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