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堀田善卫以一个名为陈英谛的中国人的口吻叙述了南京大屠杀,提供了关于人性、战争以及日本与中国乃至世界的思考。
内容简介
堀田善卫著的长篇小说《时间》选取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叙述策略,作者设定了从年龄(三十七岁)到人生阅历、知识程度都与自己大体相仿的陈英谛为叙述者,讲述其在南京沦陷后的浩劫中历尽劫难,家破人亡的故事。小说通篇由主人公在屠城前后跨度约十个月间的日记构成。作者堀田善卫在公开出版的相关资料极为有限、历史研究完全处于空白的情况下,多方搜集并查阅了各类文献,构思了这部告发日本战争罪恶、传达大屠杀受难者声音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要的是,堀田善卫参照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庭审记录中检方举证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主人公蒙难经历的部分细节,就依据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的法庭证词。作者还特意让在东京审判上出庭作证的检方证人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原金陵大学历史学教授迈纳·贝茨(贝德士)、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以及他们的证词中多次提到的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等第三方的见证者,以各自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出现在小说中,还原出了历史现场特有的真实感。
作者简介
作者堀田善卫(1918-1998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评论家。庆应大学文学系法语专业毕业。在校期间开始发表诗歌,以诗人身份开始自己的文学之旅。一九四五年日本侵华战争末期来到中国,在上海迎接日本战败,后被当时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留用,从事文化工作,直至一九四七年一月回国。抵沪两个月之后的一九四五年五月,他同武田泰淳一日后同样成为战后派代表作家一曾一起游览南京。这次南京之行,成为日后创作《时间》的决定性契机。回国后的堀田善卫连续发表了《祖国丧失》《齿轮》《汉奸》《断层》《历史》等一系列以自身的上海经历为基础创作的小说,以及以朝鲜战争爆发为叙事背景的《广场的孤独》等作品,并于一九五二年初获芥川文学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堀田善卫之女致中国读者
译者序 用“鼎的话语”刻写时间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十二月三日
十二月四日夜半
十二月五日
十二月六日
十二月七日
十二月八日
十二月九日
十二月十日
十二月十一日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日夜半
六月一日
六月二日
×月×日
七月二日
七月三日
七月七日
七月十日
七月十五日
八月五日
八月十七日
八月二十一日
八月二十二日
九月十二日
九月十三日
九月十八日
十月三日
代后记 《时间》
时间是201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日] 堀田善卫。
得书感谢您对《时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