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著作分类全编:略论中国人的脸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略论中国人的脸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鲁迅著作分类全集。这卷以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随笔为主。

内容简介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十五卷,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陈漱渝、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鲁博书屋肖振鸣主编。收录了目前为止全部鲁迅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书信、日记、古籍序跋、译文序跋、科学论著、小说史略专著及经过论证的鲁迅佚文。此次修订,尊重历史,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的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做了修改和删节,把客观作为原则,为读者提供一套完备的鲁迅作品集。

《略论中国人的脸》以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随笔为主,讲述国民的劣根性,当时国人脸上或者说骨子里充满了世俗的卑躬屈膝,虚伪谄媚,鲁迅殷切希望国人能站起来,做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真正地主宰自己命运。

作者简介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4年赴日本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生写作千万字,主要作品包含杂文、小说、散文、现代散文诗、翻译作品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破恶声论

军界痛言

随感录三十三

随感录三十七

随感录三十八

随感录三十九

随感录四十三

关于《拳术与拳匪》

随感录五十四

随感录五十六 “来了”

随感录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

随感录六十二 恨恨而死

“生降死不降”

事实胜于雄辩

为“俄国歌剧团”

无题

即小见大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烽话五则

论辩的魂灵

夏三虫

“碰壁”之后

杂忆

补白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从胡须说到牙齿

学界的三魂

一点比喻

无花的蔷薇之二

“死地”

可惨与可笑

无花的蔷薇之三

新的蔷薇——然而还是无花的

略论中国人的脸

通信

反“漫谈”

忧“天乳”

某笔两篇

谈所谓“大内档案”

《某报剪注》按语

拟预言——一九二九年出现的琐事

太平歌诀

铲共大观

《这回是第三次》按语

复晓真、康嗣群

“皇汉医学”

书籍和财色

以脚报国

沉滓的泛起

新的“女将”

宣传与做戏

知难行难

“智识劳动者”万岁

“非所计也”

今春的两种感想——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北平辅仁大学演讲

逃的辩护

观斗

崇实

赌咒

颂萧

《萧伯纳在上海》序

伸冤

“以夷制夷”

新药

关于女人

真假堂吉诃德

“多难之月”

保留

再谈保留

“有名无实”的反驳

不求甚解

“蜜蜂”与“蜜”

二丑艺术

“抄靶子”

“吃白相饭”

华德保粹优劣论

辩“文人无行”

智识过剩

“推”的余谈

中国的奇想

祝《涛声》

“揩油”

爬和撞

娘儿们也不行

帮闲法发隐

新秋杂识(二)

同意和解释

打听印象

黄祸

外国也有

“滑稽”例解

青年与老子

上海所感

“小童挡驾”

偶感

论秦理斋夫人事

“……”“□□□□”论补

玩具

水性

算账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迎神和咬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说“面子”

运命

“骗月亮”

论“人言可畏”

“靠天吃饭”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

难答的问题

登错的文章

我要骗人

“立此存照”(三)

“立此存照”(四)

半夏小集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略论中国人的脸是2019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鲁迅。

得书感谢您对《鲁迅著作分类全编:略论中国人的脸》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走近鲁迅:由崇拜到对话 电子书
本书呈现出作者从少年时代到年逾花甲对鲁迅的认识轨迹,亦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的鲁迅认知脉络及其社会文化背景。鲁迅作品曾经给作者以温馨的安慰与莫大的启迪,作者至今仍能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源泉。作者力避从概念出发的套路,在中国社会文化与外来影响交汇的背景下和鲁迅自身的脉络中对其作品进行细读,揭示其复杂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个性。
徐迅散文年编鲜亮的雨 电子书
本书为徐迅散文年编之三,此卷收入作者2002年至2008年创作的散文随笔,包括《鲜亮的雨》《少年的夜晚》等篇。在此期间,作者辗转于京都、故乡与异地,感受着生命中的一切物象、人生与艺术,阐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表达了自己对散文创作的观点。
中国名家散文经典:鲁迅散文集 电子书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荒野过客:鲁迅精神世界探论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孙玉石先生多年鲁迅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学界第一部对鲁迅300多万字文库全部译作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作者以宏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中外文化语境中考察鲁迅译作的选材特征、译介策略和翻译方法,揭示了鲁迅译作在现代翻译史上的重大价值,具有鲜明的学术创新性和理论意义。本书对鲁迅早期翻译的20多万字深奥难懂的文言译作的阐释尤可见出作者的功力,它对于广大青年学子阅读理解鲁迅译作中的宝贵遗产将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