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十字若望‧心靈的黑夜

聖十字若望‧心靈的黑夜:靈魂在成全的境界之前,必須經歷這些考驗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這樣詮釋聖十字若望的這本巨著:

「經歷身體、道德和精神上的痛苦,像是

疾病、飢餓、戰爭、不公義、孤獨、生活沒有意義,痛苦地認知到自己的罪,

天主彷彿不存在。對於有信仰的人,這些全是淨化的經驗,稱之為

『信仰的黑夜』。」教宗的博士論文,就是以聖十字若望的作品為主題。

感謝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房志榮神父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張振東神父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院長 劉錦昌牧師 推薦

在信仰的修行過程中,會經歷一種什麼感覺都沒有了的狀態,

感覺不到愛、溫暖,靈修大師十字若望稱之為「黑夜」。

唯有經歷感官和心靈兩種黑夜的考驗,

靈魂才能脫離嬰兒般柔弱的階段,達到成全的境界。

聖十字若望是神祕學家當中的佼佼者,直到今天,他的主張仍是分辨一個人是真的在靈修還是假靈修的權威標準。

說到靈修,感覺大多是:啊,那一定很困難。

靈修大師十字若望卻以生活中的比喻,讓人容易親近:

為什麼「照向靈魂的光」卻比喻成黑夜?

大師說,因為那正像陽光照到貓頭鷹,光愈強,貓頭鷹愈看不見。人的理智愈是虛弱,

愈是無法承受燦爛的光而更加盲目。

為什麼天主刻意讓人進入心靈的黑夜?

因為天主要使他們斷奶,天主覺得他們該長大了,於是解開包裹他們的襁褓,讓他們

離開甜蜜的胸懷,好能習慣用自己的腳走路,同時學習開始吃堅硬的食物。

把天主比做火,把仍未達到成全境界的人比做溼掉的柴,在煉淨的過程中必須經歷

一段痛苦方得以與烈火合為一體,真正脫胎換骨。

相信、希望和愛就好像人服飾上的三種主要顏色,信是白色,望是綠色,愛是紅色。

修練的過程有十道愛的梯子必須攀登。

黑夜,是十字若望使用的象徵,用來描述與天主的愛結合所會遇到的障礙。他主張,靈魂要達到成全的境界,要經歷感官和心靈兩種夜。初學者、進修者和成全者,不同靈修階段的人,有各自要操練的課題。

初學者貪愛物質,進修者貪愛神祕經驗,其實進修者風險更高,因為他們自視比初學者擁有更多的靈性恩賜,反而更加無可救藥。按照十字若望的話說,「得用淨化之夜的肥皂和強效洗潔劑」(嚴厲的考驗)除掉這些貪欲」。

名人推薦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房志榮神父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振東神父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院長 劉錦昌牧師

臺灣大學哲學系 關永中教授

作者简介

十字若望(Juan de la Cruz),英文寫為John of the Cross,是默觀者、靈修大師、神祕學家、西班牙詩壇巨擘。1542年生於西班牙,1591年12月14日病逝。1726年受封為聖人,1926年受封為教會聖師。他與聖女大德蘭同時代,二人為天主教加爾默羅聖衣會的共同改革者。

十字若望的父親為富商之後,而母親卻是鄉下孤兒。他的父親為了與母親共結連理,不顧家族勸阻,後遭驅逐並與家族斷絕關係,從此屈從貧寒處境,辛勞操作,養家餬口。父親過世後,家計更加困難,母親於是帶著他和哥哥遷往大城市以謀生活。

九歲起,十字若望接受教育並在修女院協助修女工作;十六、七歲開始在醫院照顧傳染病患,深得院長賞識,並被送進耶穌會學院就讀,接受紮實的人文教育,奠下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

二十一歲入加爾默羅聖衣會,二十五歲被祝聖為司鐸。同年他見到了比他年長二十...

(展开全部)

聖十字若望‧心靈的黑夜是2018年由星火文化出版,作者十字若望。

得书感谢您对《聖十字若望‧心靈的黑夜》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佛学(总第42期) 电子书
中国佛学院主办刊物,本册是第42期。
新世界史(第四辑) 电子书
本辑以“新时代的南亚史研究”为主题展开讨论。
北大佛学(第1辑) 电子书
《北大佛学》由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容涉及与佛教研究相关的哲学、历史、艺术、宗派、人物等诸多方面,是综合性的佛教研究学术集刊。本辑为创刊号,以近代佛教大师太虚为研究对象,从太虚事迹考证、太虚佛学思想、太虚手札选录、太虚海外演讲翻译等方面展开研究。全书分为“史海钩沉”“思想发明”“档案解密”“海外撷英”“方法评议”“学术动态”等六个栏目。
左伊朗 右中国:余粟哈梅德的爱情传奇 电子书
这是一本纯纪实作品,同时也是伊朗历史文化风情的轻松读本。作品通过两个异国青年的相知、相恋并组成家庭的传奇叙事主线,展现了中国和伊朗(波斯)这两个“丝绸之路”的源头国家古往的文明,源远流长的交融史,以及社会经济现状。作者借助中国和伊朗之间文化沟通、融汇交流中的生动故事,撩开了两个国家由于相距遥远和近现代隔膜而形成的朦胧帷幔。
比较神话学在中国 电子书
本书深入探究了“比较神话学”的发展和中国比较神话学如何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