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天子立言:唐代制诰的生成与传播

代天子立言:唐代制诰的生成与传播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研究唐代制诰文如何生成、在三省间如何传播,以及制诰文本身的文学和文章学。

内容简介

制诰,就是王言,即以皇帝名义发表的官方文书或行政命令,它代表君主的意志,是历朝历代皇权帝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唐朝是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代。

制诰作为重要的官方文书,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文学等相关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绪言

一、关于制诰的历史

二、唐代制诰的研究史简述

第一章 中书舍人与制诰草拟

第一节 中书省的历史和职能

一、中书令的历史和职能

二、中书侍郎的历史和职能

三、中书舍人的历史和职能

小结

第二节 中书舍人与制诰起草

一、草拟制诰的意义

二、中书舍人的素质

第三节 中书舍人的来源

一、家族渊源

二、推荐

三、他官迁

第四节 中书舍人起草制诰的方法

一、按典故起草进画

二、制诰在紧急情况下的草拟两例

三、中书舍人的工作制度

第五节 中书舍人人员统计

第二章 翰林学士与制诰草拟

第一节 翰林学士的出现

一、翰林学士出现的时间

二、翰林学士的成员

三、翰林学士出现的原因

四、翰林学士的职掌

第二节 翰林学士的素质和工作制度

一、翰林学士的素质

二、翰林学士的宿直

三、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等制诰草拟者的草诏心态

第三节 翰林学士对制诰的草拟

一、翰林学士草诏的范围

二、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分掌内外制的情况和发展

第三章 唐代制诰在三省间运行

第一节 唐代制诰的运作程序综论

一、唐初的政治体制

二、唐后期的中枢政治体制

三、唐代政治中枢的变化和制诰运行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 制诰的草拟机构

一、中书省在制诰文书中的职能和体现

二、其他情况

第三节 制诰的封驳阶段和尚书省执行阶段

一、门下省在制诰运行中的表现

二、尚书省在制诰的运行中的地位

第四节 唐代三省在制诰文书中的体现和唐代制诰文书公式令

一、贞观十五年诏书和贞观诏授公式令

二、开元制授实物和开元公式令

三、关于三省在制诰文书中位置的几点说明

小结

第四章 唐代制诰与唐代文学关系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制诰文的文学性

一、用典

二、声律辞采

三、对偶句式

四、避讳

第二节 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与唐代文学的若干关系

一、文士身份

二、生活和诗文创作以及与其他文人的文学交往

三、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和推荐文学之士

四、制诰

第三节 制诰大家研究

一、燕许大手笔

二、陆贽《翰苑集》

小结

第五章 唐代制诰的文献学研究

第一节 总论

一、中书门下的制敕甲库

二、草拟者结集和自藏

第二节 唐代制诰的著录和保存方式

一、帝王文集

二、唐人的制诰集

三、唐人别集

四、编入总集

第三节 《唐大诏令集》与唐代制诰文献研究

一、《唐大诏令集》的编纂者和编纂时间

二、《唐大诏令集》的著录和存佚

三、《唐大诏令集》的分类及史料价值

四、《唐大诏令集》的文献学价值

五、《唐大诏令集》的整理和唐代诏令的补遗情况

后记

代天子立言:唐代制诰的生成与传播是201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朱红霞。

得书感谢您对《代天子立言:唐代制诰的生成与传播》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权力的生成:香港市区重建的民族志(田野中国) 电子书
在中国人类学学界里,这是一部建立在长时间田野作业基础上的有关香港社会的著作。
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探究唐王朝治乱兴衰背后国家行政与决策体制的关键作用,寻求唐代治国之道。
唐代史学论稿·增订本·第七卷 电子书
一本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唐代史学的论集。
经纬度丛书·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 电子书
适读人群 :大众 这是《大秦赋》没有说出的真相,两千年里的封建王朝盛世背后的隐秘所在。 只有在史料的字里行间,才能一点点拼凑还原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帝王权力规则。 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里,版图一直在变化,王朝不断在更迭,英雄人物在辈出,新品种食物在引进,工艺技术在増多,而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似乎从未有过大的改变。 那么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构造出了秦帝国,此后的历代王朝就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无论历史怎样向前,秉持秦制的统治者们用商鞅、韩非之道治国,而讳言自己是商鞅、韩非的信徒,这也是两千年秦制帝国的常态。
诗与意识形态:从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生成 电子书
本书从历史和思想史演变的角度,考察了从西周之初到两汉时期诗歌功能的演变轨迹,以及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生成的过程,揭示了在这一时期诗歌功能、诗学观念与政治史、思想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