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周作人的文学道路

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周作人的文学道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资料全面而翔实,分析细腻丰富,富于创见,为古今贯通的文学研究做出建设性贡献。

内容简介

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在他身上传统的渊源与影响深而广。本书把周作人置于传统与现代、政治与美学、文学与文化之间冲荡与交汇的具体脉络中,清晰而多层次地揭示他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对于深入理解周作人及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带来启示。

作者简介

作者陈文辉,浙江永嘉人,1973年1月出生。浙江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博士,讲师。1990年永嘉预备军人职业学校毕业,后辗转于温杭京沪。2012年博士毕业后,至今在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学术兴趣在中国文学与中国思想史方面。现已发表周作人研究论文数篇,出版著作1部,参与著作3部。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厅课题各1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三 选题缘起、学术意义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求学时期(1885—1911)的周作人

概说:“儒家为体,杂览为用”的传统文化

第一节 “古老的忧惧”

第二节 “传统的虚无主义”

第三节 “外国的人道主义与革命思想”

第二章 归国乡居(1911—1917)的周作人

概说:作为“白日梦”的传统文化

第一节 从异域的故国到故乡的往昔

第二节 周作人乡绅生活的回归与中断

第三章 参与新文化运动(1917—1926)的周作人

概说:作为“空想”的传统文化

第一节 周作人“思想革命”的改良主义本质及其表现

第二节 从提倡“思想革命”到强调“文艺复兴”

第四章 寻找新文学源流(1926—1933)的周作人

概说:作为创作资源的传统文化

第一节 对晚明越中乡贤的援引

第二节 文人小品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第三节 从明文到清文的演变

第五章 躲进传统影子(1933—1945)的周作人

概说:作为护身符的传统文化

第一节 颜李学派与周作人从反礼教到倡导事功

第二节 “三贤”谱系建构与反礼教理论的完成及转变

第三节 儒道核心思想与附逆事敌

结语

附录 周作人早期所读传统典籍书目简编(1890—1906)

参考文献

原后记

后记

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周作人的文学道路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文辉。

得书感谢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周作人的文学道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教育管理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从本选题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学术价值、国内研究综述、创新之处等来进行阐述。第二章探讨了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价值。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对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以上三者的积极影响,以及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与此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总体实践路径与方式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中国传统文化总论、制度行为文化、物质生产文化、思想艺术文化四编,涵盖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经济制度、宗法制度、政治制度、职官制度、科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学术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电子书
赵一兵、王晓惠、殷向飞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高职院校人文通识读本)》以专题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人手,涵括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整体特征,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汉字的特点及演变历程,传统饮食文化及其中所蕴含的礼俗特色,传统服饰文化的演进及特质,紫禁城的建筑和封建礼制,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讲述宋代汴粱城的社会生活,孔子思想
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 电子书
宋代的隐士和居士利用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主要从文化、审美的维度实现人生价值,丰富人生实践,他们创造了富有生命激情和审美意趣的文化艺术成果,其中,政治、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的内涵异常丰富,称得上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书的上编为专题论述,是从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角度探讨宋代隐士和居士的文化与文学。下编为宋代隐士、居士的叙录,收录隐士570人、居士291人,对每位都撰写小传并注明其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围绕民族复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论题,分五部分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功能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功能定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