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尽可能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将属于电影本体的魅惑力稍稍化解,带你欣赏它,看穿它,享受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整合作者近十年电影与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集。作者将二十二篇论文按照研究方向分为四个部分:影像与视觉:观看之道、历史与当下:现实之镜、文本与诠释:批评之维、话语与表征:文化之思。
本书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切入,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里的一些阶段性影响特征和代表性影片、演员、导演进行了深度分析,发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区别于本体研究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了视觉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电影研究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
作者张斌宁,陕西眉县人。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在各类期刊报纸发表文章30多万字。出版专著《窥视与奇观:中国电影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研究(1978-2010)》和《阅读的快感》两种,合编《游戏与中国导演新势力》一部。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当代文化发展战略语境下艺术家传记电影历史演进与文化认同研究》(16BC042)一项,以子项目副主编身份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影视)》(17ZSK032),另参与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与电影影像。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影像的秘密与欲望
第1部分 影像与视觉:观看之道
1 流光溢彩的“黑色”:好莱坞犯罪电影视觉风格的文化、形式与自我更新
一、地域与文化:好莱坞犯罪电影的空间表征惯例
二、风格与形式:好莱坞犯罪电影的视觉修辞及技巧
三、借鉴与杂糅:好莱坞犯罪电影的自我调适与形式更新
四、炫目的视觉 多义的黑色
2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影像: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阶段性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考察
一、作为表征的电影影像
二、“政治正确”下的“视淫”运作
三、寓意复杂的画面造型
四、“奇观”与“素朴”的悖论
五、结语
3 身体的物恋,泛东亚化及巨乳症:巩俐最近几种银幕形象的表征模式分析
4 谁在看谁——影像权力的虚妄与调停:《小武》片末一场戏的视觉权力结构分析
一、耐人寻味的结尾
二、鲁迅“幻灯片事件”的启示
三、谁在看谁?
5 类型意识、基于游戏的视觉系与工业标准:青年导演乌尔善电影创作探微
一、清晰的类型意识与明确的目标定位
二、因地制宜、随类赋彩的视觉设计
三、通灵虚幻的网游风格与媒介融合理念
四、恪守工业标准与科学流程
第2部分 历史与当下:现实之镜
6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电影产业政策发展研究
一、解冻:国家关注及政策铺垫
二、试水: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的前奏
三、合法化命名:产业性质的确认以及大范围的市场准入
四、渐入佳境:“非公经济”的推波助澜
7 深度合作与适度融合:管窥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影片生产之现状
一、渐趋佳境的深度合作
二、港台电影、内地电影与中国电影:文化博弈或立场之争
三、工业规范与技术控制:商业大片中的文化融合问题
四、另一种融合的范例:商业大片中的大中华想象
五、适度融合的理想范型:《桃姐》《春娇与志明》……
六、结语:这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了
8 现实世界的电影镜像:2000年以来国产电影中的几类“小人物”形象分析
一、断裂,自我意识与国家机器
二、迷茫错位,社会转型期的身份定位
三、注定的失败,“轴到底”和浪漫的个人理想
四、温情感伤,被集体融化了的个体
五、结语
9 类型杂糅与审美意趣:当下国产写实题材电影创作观察
一
二
三
四
五
10 从电影到项目:“新生代”影人的认知转变与实践
一、辨析:“新生代”之“新”
二、对照:与当代艺术领域“新生代”的交错关系
三、趋势:从电影到项目
11 社会伦理、通俗美学及市场意识:作为早期电影印刷文化标本的《明星特刊》
一、概貌
二、社会伦理与早期中国国民性
三、通俗美学与市场意识
四、渐隐渐显的现代性
第3部分 文本与诠释:批评之维
12 缺席的在场与执守的虚妄:《相爱相亲》中的身份叙事悖论
一、符号隐喻:缺席的在场和男权注视
二、身份追寻:执守的虚妄与女性宿命
三、温情伤感的身份悖论
13 《少女哪吒》:一场痛楚与愤怒的青春献祭
一、抽空的符号:作为决裂隐喻的少女哪吒
二、矛盾的文本:作为窒息隐喻的社会空间
14 作为画布的银幕:《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创作探析
一、视觉:基于原作的场景还原
二、立意:以虚写实的换位移情
15 《塔洛》:哪一片云是我的天
一、现实:身份与欲望
二、符号:镜子与辫子
三、“褪色”的藏地,“失语”的塔洛
16 《南方车站的聚会》:次黑色电影风格的在地化实践
一、黑色风格与粗粝现实的错位
二、场面调度与心理空间的融合
三、寒意彻骨并温情脉脉
17 叙事与形式:兼论合拍背景下《金陵十三钗》的意义和启示
一、叙事
二、形式
三、意义和启示
第4部分 话语与表征:文化之思
18 缱绻缠绵的人文传统 :霍建起电影的文化与美学
一、误读与定见:一路走来的坚持与纠结
二、唯美或诗化:风格的彰显与确立
三、哀婉却坚忍:霍建起电影的文化底色
四、空寂或静谧:霍建起电影的美学探寻
五、结语:一息尚存的人文传统
19 性别之外 专注聆听:回望第四代女性导演群体
一、“不可见的电影”:通俗女性电影文本
二、性别之外 专注聆听:诗意美学与社会关照
三、她们的视点:女性导演及女性意识
四、结语:性别之外 是否可能?
20 个性与标准:工业语境中的乌尔善导演电影研究
一、《刀见笑》:直抒胸臆的个性发挥
二、《画皮Ⅱ》:中规中矩的理念执行
三、《寻龙诀》:繁冗并举的奇观建构
四、个性与标准:工业化中的坚守与妥协
21 “他们不原谅我有如此天赋”:传记电影Camille Claudel与Camille Claudel 1915中的文化正名
一、译名中的意识形态
二、互文对照:传主、演员与角色
三、身体修辞:美女与疯子
四、形态:商业与文艺
五、悖论重重的文化正名
22 华语电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及其转移轨迹
一、作为视觉化的明星的接受史
二、情欲升华的标本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表达
三、巩俐:东方想象的视觉载体
四、章子怡:视觉传媒时代的符号构建
五、社会空间、文化想象与价值话语
电影作为批评实践:视觉、历史与文化是2020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斌宁。
得书感谢您对《电影作为批评实践:视觉、历史与文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