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多天线系统与天线设计

MIMO多天线系统与天线设计

立即阅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剖析多天线系统技术与应用,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校师生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多天线系统的信道模型和信道容量出发,从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角度重新剖析多天线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和评估天线的空间相关性和天线间互耦对于多天线系统信道容量和吞吐率的影响。随后进一步给出解决该类影响的天线去耦合方法。针对多天线系统的不同应用场景,本书紧接着阐述多天线系统在基站、终端和无线能量传输场景中的应用,并给出了评估多天线系统各种关键参数的方法。

作者简介

赵鲁豫

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现任天线系统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高 级会员、天线与射频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高 级会员。常年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等期刊的审稿人,现任IEEE Access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天线系统、微波无源集成电路及天线微波测量。共发表SCI检索论文近50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授 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40余项;出版译著1部、专著1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同时积极参加产学研合 作项目,与行业知名企业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合 作。

黄冠龙

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深圳市鹏城实验室双聘研究员,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中国通信学会高 级会员及天线与射频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高 级会员。分别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学士与博士学位,曾供职于新加坡淡马锡实验室任研究科学家、诺基亚任资 深天线专家。长期从事高性能微波器件及天线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平板及共形天线阵列、移动终端及基站天线、3D打印射频器件及天线、毫米波天线阵列等。目前在国际微波与天线领域权 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封面论文2篇。兼任IEEE Access副主编,曾获IEEE TAP和IEEE AWPL 佳审稿人,并多次作为特邀演讲人参与多个重要国际会议并承担专题研讨会组织工作。

蔺炜

博士,悉尼科技大学校长博士后研究员,IEEE高 级会员。于华南理工大学取得信息工程学士以及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硕士学位,并于香港城市大学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12年—2013年供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学院,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海事短波天线的研究工作。2016年—2018年供职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电小天线以及可重构天线的研究工作,期间获得悉尼科技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资助(UTS Early Career Research Grant)。2019年取得该校校长博士后研究员基金(Chancellor’s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并任职至今,从事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工作。获得2021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优 秀青年学者基金资助(ARC DECRA Fellow)。目前在国内外微波与天线领域权 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并获得多项国际业内认可的学术奖项。曾获得2019年IEEE天线与传播学会评选的Raj Mittra旅行基金(Travel Grant);201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ISAP 2018)最 佳论文奖(排名第 1);2018 Australian Microwave Symposium(AMS 2018)最 佳青年学者论文奖(排名第1);2017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Future(EM-MTF 2017)最 佳海报论文奖;2016年香港特区政府才艺发展奖学金;2015年IEEE Region 10会议(TENCON 2015)青年科学家奖。同时也是2018年IEEE AWPL 佳审稿人以及2020年IEEE TAP 佳审稿人。

李迎松

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应用计算电磁学会会士,IEEE高 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 级会员。获得高知工科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双博士学位,先后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高知工科大学和约克大学访学。入选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黑龙江省“龙江科技英才”特殊支持计划,黑龙江省“头雁”团队。担任高知工科大学、远东联邦大学和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曾任AE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领域编辑,2020 IEE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EICT 2020)、2019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magnetics: Applications and Student Innovation Competition(iWEM 2019)等国际会议的共同主 席/技术程序委员会共同主 席。发表SCI检索论文16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0篇,授 权发明专利20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等项目评审专家。

章节目录

封面

扉页

版权信息

目录

内容提要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编辑委员会

序言

前言

第1章 多天线系统概述

1.1 多天线系统的发展动态和面临的关键问题

1.2 各类多天线系统的比较

1.3 技术标准研究:从4G、5G到6G技术的演进

1.4 从WRC-19展望未来5年的通信技术发展

1.4.1 各国就5G毫米波频谱使用达成共识

1.4.2 WRC正在考虑更多、新的Sub-2GHz频段

1.4.3 移动通信或将向Sub-8GHz乃至Sub-10GHz进发

1.4.4 太赫兹通信已成为各国研究的技术热点

1.4.5 2023年WRC研究议题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MIMO系统的模型及信道容量

2.1 MIMO系统的基本概念

2.2 MIMO系统的信号模型与信道容量

2.3 考虑相关性和效率的信道容量

2.4 MIMO技术与空时编码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MIMO系统的电磁场分析

3.1 空间相关性

3.1.1 基本定义

3.1.2 基于辐射参数的相关系数的计算

3.2 空间相关性和天线互耦对信道容量的影响

3.2.1 考虑空间相关性的信道容量计算

3.2.2 考虑天线互耦的信道容量计算

3.3 用于描述多径分量的几何模型的分析、建模与仿真

3.3.1 圆形散射模型分析

3.3.2 基站的电磁波散射模型的建模与仿真

3.3.3 移动终端的电磁波散射模型的建模与仿真

3.4 基站天线阵列仿真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线去耦合技术

4.1 常用去耦合方法总结

4.1.1 缺陷地结构去耦合方法

4.1.2 电磁带隙结构去耦合方法

4.1.3 中和线及去耦网络去耦合方法

4.1.4 寄生谐振去耦合方法

4.1.5 特征模去耦合方法

4.1.6 正交方向图去耦合方法

4.1.7 空间去耦合方法

4.2 耦合谐振器去耦网络

4.2.1 基本工作原理

4.2.2 天线互导纳的分析

4.2.3 二阶的耦合谐振器去耦网络设计原理

4.3 基于假天线的去耦合方法

4.3.1 基本原理

4.3.2 设计实例

4.4 实际工程应用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MIMO系统中的多天线设计:基站天线

5.1 基站天线演进历史

5.2 基站天线的辐射单元及工艺

5.3 基站天线组阵方法和阵列

5.4 基站天线的馈电网络

5.5 实际应用中基站天线的其他工程约束

5.6 专题与实例——双频双极化天线辐射单元设计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MIMO系统中的多天线设计:移动终端

6.1 手机终端及手机天线发展历史

6.2 手机天线的类型与实现方式

6.3 手机多天线设计

6.4 Sub-6GHz手机天线设计

6.5 毫米波终端天线设计

6.6 新形态的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

6.7 移动终端产品的其他设计考虑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多天线系统在无线能量传输中的应用

7.1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简介

7.1.1 电磁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7.1.2 基于磁场耦合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7.1.3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的关键参数

7.2 基于电磁波辐射的多天线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7.2.1 多天线射频及直流合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7.2.2 基于回复反射波束聚焦的多天线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7.2.3 多天线无线携能通信

7.3 基于磁场耦合的多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7.3.1 多线圈磁场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7.3.2 通过中继线圈耦合的磁场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7.3.3 通过多线圈磁场波束成形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多天线系统的性能评估

8.1 散射参数

8.1.1 定义

8.1.2 散射参数的测量方法

8.2 辐射方向图

8.3 包络相关系数

8.3.1 基于辐射参数的包络相关系数计算

8.3.2 基于散射参数的包络相关系数计算

8.4 多天线系统的效率参数

8.4.1 天线的总效率

8.4.2 分集效率

8.5 多天线辐射特性的测试

8.6 信道容量的测量方法

8.7 总有效反射系数

8.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MIMO多天线系统与天线设计是2021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作者赵鲁豫。

得书感谢您对《MIMO多天线系统与天线设计》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5G应用技术与行业实践 电子书
5G技术及应用:通用基础技术与垂直行业解析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 电子书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领域的专家邬贺铨院士作序并推荐。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书中有三大篇内容: 原理与技术篇、规划与部署篇、优化与应用篇。内容丰富,架构清晰,读者可以深入浅出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真正掌握5G网络的全面应用,对全书内容更有把握。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是一本以5G原理与关键技术为基础,从5G规划与部署到5G商用网络优化案例分析的工具书,详细地论述了5G无线传播理论、天线、组网规划、规划流程、测试数据和相关经验。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 一书的作者均在项目一线从事5G网络规划、咨询、设计多年,有非常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本书与市场中的同类书相比,更侧重于理论结合工程实践,从事5G网络优化的人员都可受益,都可以强化自己的通信系统知识,掌握5G网络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尤其是现场安装、调试、分析数据等均会收获颇丰。
大话移动通信第2版 电子书
通信类科普读物,在充分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框架之余,将移动通信的神奇与精彩展示给读者朋友。 大话移动通信主要面向初入移动通信领域,或已有一定基础,希望进一步完善自己移动通信知识框架的读者,希望为大家解决学习移动通信知识过程中的以下难题: ·怎么学习移动通信知识 ·学习哪些移动通信知识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背后的原因与动力
5G无线网络优化 电子书
“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网络强国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连”5G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其关键技术、网络架构及行业应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针对的问题: (1)5G技术标准仍未完全锁定,当前市场上关于5G的技术书籍或多或少都有些“大而全”的特点,主要是在翻译外文献的程度,未能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5G系统,有效指导工程5G优化工作。 (2)站在行业的角度,当前“5G 行业应用”宣传较多,行业内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剖析具体优化方法和思路,缺乏5G网络优化的具体流程与步骤,以及相关应用的具体案例。 (3)站在电信运营商的角度,电信运营商目前对如何建设一张优质的5G网络,如何进行有效地维护优化都仍在探讨阶段。 本书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移动通信的发展史阐述,通俗易懂地解释2G/3G/4G的主要关键技术及演进。 (2)对5G标准组织、技术体系、关键技术、产业发展给出了全面而又深入浅出的分析。 (3)对5G的信令流程以及关键参数设置进一步分析研究,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参考。 (4)对5G技术本身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5G网络优化的方法与思路,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5G无线网络优化的具体流程与步骤,能够有效地指导相关通信从事者工作。 (5)针对现阶段5G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共享共建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 (6)对5G通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还进一步分析了未来网络的研究以及6G的相关技术趋势。
5G网络全专业规划设计宝典 电子书
1.5G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本书是国内第一本5G横跨核心网、无线网和承载网的全专业书籍,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2.本书涵盖引言篇、理论篇、规划篇、设计篇、实践篇和展望篇六大版块,从理论到实际,从顶层到落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3.引言篇是5G移动通信网络概述; 在理论篇中,本书分析了5G核心网、无线网、承载网的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图文并茂,系统性强; 在规划篇和设计篇中,本书详细论述了5G网络规划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在实践篇中,本书基于作者亲自完成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从业务模型到计算过程,从规划设计要点到方案选择,层层推进,实操性强; 展望篇从如何让AI为5G网络赋能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4.本书编著团队来自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1G到5G,长期跟踪国际规范,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网络的行业标准和规划设计的编制工作。作者曾经出版了通信行业内第一本5G书籍《5G:2020后的移动通信》,参与了中国电信5G试验网的规划和建设指导意见的编制,完成了中国电信第一个5G试验网可研报告,承担了中国电信多个省市的5G网络规划设计工作,在5G标准化演进、组网架构、网络规划、工程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心得。作者现将经验心得编著成这本宝典,内容详实,具体生动,深入浅出,相信可以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从规划到设计,横跨多专业,全面系统地学习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