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路径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路径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关注教育成绩落差及适应城市生活

内容简介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从社会问题上升到政策问题已经近20年,第二代随迁子女与第一代随迁子女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截然不同。随着“两为主”政策的深入以及城市学龄儿童数量的递减,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的就学机会问题的矛盾已经不再是问题的关键,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里仍然存在着成绩落差和阶层群聚,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开始显示出超越户籍的意义。当下,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孩子适应成就本位的学校文化,从自身努力、家庭支持开始逐步适应城市生活并获得发展。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绪论

一 已有研究的回顾

二 已有研究的局限: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病理性”分析已不能全面反映客观现实

三 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思路

四 本书的框架

第一章 举家迁徙: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的起点

第一节 儿童最初的愿望是和父母在一起

第二节 农民工选择子女随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的政策演变

第一节 “两为主”政策执行15年

第二节 教育政策与社会政策走向协同

第三节 农民工市民化成为政策新目标

第三章 在学校中成长:新兴学校的“青娃们”

第一节 “青娃们”的初中生活

第二节 在“工厂—地板文化”中徘徊

第三节 自我应验预言的规避与突围

第四章 给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教师的建议

第一节 理解学生的发展和差异

第二节 社会联结理论与随迁子女品德养成

第三节 优势视角理论与随迁子女弱势性的消解

第四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第五章 家庭综合实力是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

第一节 家庭的经济实力与子女的教育投入

第二节 家庭文化资本差距与融入的阶层区隔

第三节 从“寄居”到“安居”:家庭促进子女发展的现实基础

第六章 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

第一节 增权与来自职业的自我控制点

第二节 提升职业学校的专业自信

第七章 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和阶层的“卷入化”

第一节 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是一个“嵌入”过程

第二节 打破以户籍制为核心的利益固化的藩篱

第三节 以修补破窗的思维来修补舆论

参考文献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路径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周佳。

得书感谢您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路径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 电子书
基于北京团市委于2012年在北京开展的 “北京市非京籍务工人员发展状况”调查问卷,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在京女性农民工的城市生活适应状况及其居留城市意愿。
城市公共艺术案例与路径 电子书
公共艺术的概念与界限很好广泛,城市雕塑、壁画、公园、商业街区等皆包含其内。公共艺术体现了城市的形象、品牌、文化,城市人文复兴、步科学的规划、市民生活、城市民主与和谐皆离不开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似乎有些姗姗来迟,但入中国社会后,它也参与到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申,“鸟巢”“水立方”等大型公共设施也随之落成,其创新、拟态的外观能的复杂结构同时满足审美和实用两方面的需求,体现了时代感与中国的大
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四章,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工就业质量与城镇化、农民工就业质量评测体系、农民工就业质量考察、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途径。
通往城市之路:农民工住房与市民化 电子书
在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农民工进城后未能实现社会身份和生活状态的“市民化升格”,进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民工市民化遭遇了怎样的制度藩篱和经济屏障?在此约束下的中国农民工城市化过程呈现怎样独特的面貌?城市住房及其运作机制如何阻碍了农民工的市民化?农民工在城安居及市民化的路径为何?本书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解开了农民工市民化之殇的谜团,对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有益的学术探索与思考
中国超大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以北上广深为例 电子书
针对超大城市农民工问题,本书利用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调查2013年数据,选取北上广深四个超大城市15509个农民工案例,从职业获得、就业、收入、消费、社会保障、居住、教育、健康、婚姻家庭等九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其工作生活状况,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北上广深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而呈现显著的差异。在此背景下,超大城市农民工政策需要做出怎样的回应?这是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