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国新文学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鲁迅:开创中国新文学纪元

内容简介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又至关重要的。他不仅在新文学的两个源头“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在“现实主义”“改造国民性”等重大文学思潮中影响深远巨大。同时,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诗《野草》以及“杂文”等新文体也每每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建构中树立了不朽的风范。鲁迅结束了一个文学的旧时代,开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现代文学同步的历史新纪元。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第一章 鲁迅与“五四”文学传统

第一节 人文精神和启蒙主义

第二节 批判与抗争:冲决封建文化传统

第三节 时代夹缝中的曲折和坎坷

第四节 新时期文学的复兴

第二章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

第一节 新文学裂变中的“革命文学论争”:“鲶鱼效应”与鲁迅的抉择

第二节 鲁迅与“左联”: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异体同质和异质同构

第三节 “社会订货”与左翼文学的生产方式

第三章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

第一节 启蒙主义的抉择: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第二节 生活真实的发现和征服

第三节 革命现实主义与“典型论”

第四节 现实主义的中国现代流变

第四章 鲁迅与“改造国民性”:世代相续的系统工程

第一节 强国之梦与“改造国民性”

第二节 负重远行和重大发现

第三节 从现代到新时期

第五章 《呐喊》和《彷徨》: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与中国小说的现代发生

第一节 与旧小说的叙事对立

第二节 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变革:限制叙述与第一人称

第三节 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变革:限制叙述与第三人称

第四节 对故事中心的叙事结构的变革:以写人为中心

第五节 现代小说的理念嬗变与文体实验

第六章 《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第一节 跨越时空和杂陈古今:《故事新编》的讽喻性美学特征

第二节 杂文化:小说文体的艺术革命

第三节 文学史的回声:“新编”模式的当代性

第四节 艺术经验正反和

第七章 鲁迅与中国20世纪杂文

第一节 苦难中的杂文情结

第二节 责任感和独立性·“言志”与抒情·议论的“曲张力”

第三节 20世纪“鲁迅风”:在整合和分化中演进发展

第八章 “以诗为文”与鲁迅《野草》文体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文体意识与新诗的散文化

第二节 意象:“缩龙成寸,尺水兴波”

第三节 节律:“内在”的音乐般节奏

第四节 节律对意象和修辞的双重把握

附录一 新世纪的中国鲁迅研究

附录二 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后记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姜振昌。

得书感谢您对《鲁迅与中国新文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学界第一部对鲁迅300多万字文库全部译作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作者以宏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中外文化语境中考察鲁迅译作的选材特征、译介策略和翻译方法,揭示了鲁迅译作在现代翻译史上的重大价值,具有鲜明的学术创新性和理论意义。本书对鲁迅早期翻译的20多万字深奥难懂的文言译作的阐释尤可见出作者的功力,它对于广大青年学子阅读理解鲁迅译作中的宝贵遗产将有所裨益。
鲁迅至赵家璧信札 电子书
本书为鲁迅至赵家璧一九三三到一九三六年的信札,另包括:致赵景深(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一日)、致罗體岚(一九二八年十一月日)、致陈浚(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致钱君鋾(一九二八年七月十七日)、致顾颉刚(一九二七年七月三十一日)等内容。
走近鲁迅:由崇拜到对话 电子书
本书呈现出作者从少年时代到年逾花甲对鲁迅的认识轨迹,亦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的鲁迅认知脉络及其社会文化背景。鲁迅作品曾经给作者以温馨的安慰与莫大的启迪,作者至今仍能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源泉。作者力避从概念出发的套路,在中国社会文化与外来影响交汇的背景下和鲁迅自身的脉络中对其作品进行细读,揭示其复杂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个性。
鲁迅小说文体反讽性研究 电子书
反讽是鲁迅小说重要的文体特点之一,在其小说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充分的表现。
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 电子书
《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精选了作者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审视鲁迅的文章,将鲁迅置身于东西方文化撞击的漩涡中加以剖析,比较了鲁迅的中西文化观及其文化选择,以及在文化深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承担,由此造就的新的文化传统。鲁迅一方面是撼动中国文化传统基石的批判者,另一方面又是这一传统真正的现代继承者,并对被挤到社会边缘的人有着深切的同情与关怀。《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由高旭东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