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在梳理认识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功能,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探讨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认识论的发展及其革命变革,特别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认识论的本质及其当代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欧阳康,男,1953年生,四川省资阳市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1988)。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认识论发展史及其革命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
四、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
1.问题提出:社会认识论的时代生成
2.社会认识论的学科定位
五、从实践出发阐释认识论问题
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的系统发生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第一章 认识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一、认识的本质:反映、选择与建构的统一
二、认识的特点:时间、空间和内容的统一
三、认识的功能:解释、反思与批判的统一
1.认识的解释功能
2.认识的反思功能
3.认识的批判功能
4.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人的认识的原始发生
一、人类认识发生的生物学前提
1.遗传与人的机体发育
2.感知—思维器官系统的形成及认识功能的获得
3.外环境的内化和个体内部结构的社会化
二、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的分化
三、个体从社会系统中的分化
四、个体的自我对象化
第三章 人的认识的个体发生
一、认识主体的发生学考察
1.人类种系的先天遗传与个体潜能的后天开发
2.个体机体的结构发育与功能进步
3.个体活动与活动环境
二、从条件反射到人的感知
1.认识环境与感觉
2.无条件反射与先天感受能力
3.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感知能力的理性化发展
三、从感知—动作思维到符号—形式思维
1.感知—动作思维阶段
2.形象—具体思维阶段
3.符号—形式思维阶段
四、个体发生浓缩式重演种群发生
1.重演、生物重演律及其认识发生论意义
2.人类认识的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之间的重演关系
第四章 人类认识方式的历史演进
一、原始时期的神话思维
二、古代时期的史鉴思维
三、近代时期的理性思维
四、现代时期的实证思维
第五章 认识的系统结构
一、人在认识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1.人应当是社会历史的主人
2.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素质
二、认识客体的特点与类型
1.认识客体的主要特点
2.认识客体的基本类型
三、中介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功能
1.认识中介的内涵
2.认识中介的类型
3.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及其功能
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六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产生:从实践中生成观念
二、思想实现: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
三、双重更新:以实践变革促进理论创新
四、思维路径:从感性具体到理性具体
1.感性具体认识阶段
2.理性抽象认识阶段
3.理性具体认识阶段
五、超前引领:实践观念及其作用
第七章 认识与真理
一、真理观的演进与变革
1.符合论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论
二、真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三、真理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八章 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
一、历史认识:回溯与反思
1.历史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
2.回溯历史与反思
3.史料与历史认识
4.现实与历史的矛盾及其特点
5.历史回溯的基本步骤
二、未来认识:前瞻与预见
1.“未来的冲击”
2.现实与未来的矛盾及其特点
3.科学预见三部曲
三、现状追踪:即时与同步
1.共时性与同步性
2.社会追踪与社会控制
3.社会监测与信息反馈
4.观念与现实的矛盾及其特点
5.追踪监测的实施步骤
第九章 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
一、社会客体的价值特点
二、社会认知的真理性
1.真理的界定
2.透视围绕社会认识论的真理性的争论
3.社会认识中真理性的特点
三、社会评价的合理性
四、真理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1.透视围绕“是”与“应该”的争论
2.真理性尺度和合理性尺度的内在差别
3.真理性与合理性的辩证统一
4.加速社会认识论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第十章 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唯物史观在社会认识中的方法论功能
2.科学的逻辑前提
3.有效的认识方法
4.严整的理论框架
二、具体性原则
1.真理是具体的
2.关于社会事件的定性研究及其方法
3.关于社会事件的定量研究及其方法
4.关于社会事件的定时研究及其方法
5.定性、定量、定时研究的统一
三、系统性原则
1.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性
2.关于社会机体的要素研究及其方法
3.关于社会机体的结构研究及其方法
4.关于社会机体的功能研究及其方法
5.社会认识中的系统工程方法
四、进化论原则
1.进化——社会系统存在和运动的本质特征之一
2.关于社会系统的稳态研究及其方法
3.关于社会系统的动态研究及其方法
4.关于社会系统的过程研究及其方法
五、主体性原则
1.主体性与主体—客体相关率
2.对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真理性认识
3.社会认识中的价值性评价
4.社会认识中的审美性追求
5.真、善、美的具体历史统一
附录1 从真理标准探讨到关注当代人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30多年来思想观念的主要进步
1.真理观——由绝对真理观到实践真理观
2.哲学观——由哲学万能论到哲学实践论
3.马克思主义观——由单一僵化理解到中国化理解
4.社会主义观——由标准的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现代化观——由拒斥现代化到积极加入世界现代化
6.中国文化观——由拒斥中国传统文化到立足中华文化的综合创新
二、30多年来中国社会状态的变化
1.由封闭走向开放
2.由计划走向市场
3.由单一走向多样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进步
1.由概念演绎转向关注生活世界
2.由高居于科学之上到走入大科学之中
3.由自我欣赏到广泛对话
4.从孤立研究到多参照探索
5.由单一模式到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创新
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面临的问题群和问题链
1.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与互动
2.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分化、冲突与互动
3.生活世界与神圣世界的分化与对峙
4.民族认同与全球体系的冲突与互制
5.个性自由与制度法规的对立与互动
附录2 探索人类认识之谜: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回顾、透视与展望
一、社会认识论问题的提出
二、社会认识论的发展历程
三、社会认识论的国际视野
四、我国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
五、社会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六、 社会认识论的未来前瞻
人名与术语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精装)是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欧阳康。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精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