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栽培学

三七栽培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三七栽培学》全面介绍了近20年来三七栽培的研究与实践结果,展示了三七现代化栽培的优势与特色。《三七栽培学》共分为11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三七种植及产业概况,后10章则分别对三七的起源与分布、生理生态基础、连作障碍、营养与施肥、繁育、栽培技术、遮阳网栽培、仿生栽培、机械化栽培及立体栽培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三七栽培学》既有理论探索,又有方法创新;既有专题论述,又有系统分析;既有回顾性研究,又有前瞻性分析。《三七栽培学》能够将已有三七栽培方面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三七的规范化、现代化种植水平。

作者简介

  崔秀明,1963年生,云南省文山市人,博导,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三七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省级项目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先后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9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编写三七ISO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16项。先后获文山州十大杰出青年、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野,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云南道地药材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在三七现代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基于养分平衡的三七连作障碍机理研究、基于产地加工的三七药材重金属消减技术研究、适应现代加工设备的药材干燥工艺研究和中药材GAP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成果。近3年来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2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编著作3部。在研和结题项目7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章节目录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总前言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1.1 三七在我国中药产业中的地位 1

1.2 三七的种植发展历史 2

1.3 三七市场价格历史变迁 5

1.4 三七产业发展状况 6

1.5 三七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比较优势 10

1.5.1 资源比较优势明显 10

1.5.2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11

1.5.3 具有加快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12

1.6 三七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技术瓶颈 12

1.6.1 种植面积无序发展,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大 12

1.6.2 种植加工环节的关键科学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2

1.6.3 产业层次低、资源优势没有真正形成经济优势 13

1.6.4 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足,产品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 13

1.7 加快三七产业发展的对策 14

1.7.1 加快良种选育,构建新兴良种产业 14

1.7.2 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加工基地 14

1.7.3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14

1.7.4 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15

1.7.5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三七产业核心竞争力 15

1.7.6 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 15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三七的起源与分布 17

2.1 三七的起源 17

2.2 三七的分布 17

2.3 三七名称释译 18

2.4 三七的原产地 20

2.5 三七的主产区 21

2.6 三七的道地性 22

2.7三七的产地适宜区划 23

2.7.1 最适宜区 23

2.7.2 适宜区 24

2.7.3 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24

参考文献 27

第3章 三七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 28

3.1 三七的生长发育 28

3.1.1 三七的生活史 28

3.1.2 三七的形态特征 29

3.2 三七生长发育与立地环境 32

3.2.1 温度对三七生长的影响 32

3.2.2 光照对三七生长的影响 35

3.2.3 水分对三七生长的影响 38

3.3 海拔对三七生长的影响 46

参考文献 47

第4章 三七的连作障碍 49

4.1 三七连作障碍的成因 49

4.1.1 三七连作障碍的效应 49

4.1.2 三七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50

4.1.3 三七连作障碍的防治途径 53

4.2 三七的化感效应与作用机制 55

4.2.1 三七化感物质的种类 56

4.2.2 三七的化感效应 56

4.2.3 三七化感作用机制 58

4.2.4 三七化感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8

4.3 三七化感效应消减技术 59

4.3.1 三七与不同中药材间作 59

4.3.2 三七与农作物间作 60

4.3.3 三七与屏边三七间作 60

4.3.4 三七与紫花苕子间作 62

4.3.5 三七避雨栽培 62

4.4 三七连作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 63

4.4.1 不同间隔年限三七种植地土壤物理结构差异分析 63

4.4.2 不同间隔年限三七种植地土壤化学性状差异 65

4.5 三七不同间隔年限种植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 67

4.5.1 不同间隔年限三七种植土壤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67

4.5.2 不同间隔年限三七种植土壤磷含量影响 70

4.5.3 不同间隔年限三七种植土壤钾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73

4.5.4 不同间隔年限三七种植地土壤各全量养分与速效养分的相关性 76

4.5.5 不同间隔年限三七种植地土壤各元素占总元素的百分含量 76

参考文献 77

第5章 三七的营养与施肥 82

5.1 三七营养生理 82

5.1.1 三七干物质积累和矿质营养吸收规律 82

5.1.2 无机肥料对三七生长、产量和品质影响 85

5.1.3 有机肥对三七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87

5.1.4 三七植株养分分布与差异 88

5.2 三七的营养诊断 96

5.3 三七栽培土壤肥力评价 98

5.3.1 三七栽培土壤肥力评价 98

5.3.2 三七种植土壤养分含量 102

5.3.3 三七种植土壤养分年际动态变化 113

5.4 三七的科学施肥 122

5.4.1 氮肥运筹对三七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122

5.4.2 三七施用磷肥效应 127

5.4.3 不同钾肥品种及配施对三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9

参考文献 134

第6章 三七的繁育 139

6.1 三七花 139

6.1.1 三七花概述 139

6.1.2 三七花芽分化及小花发育生物学 141

6.1.3 三七开花、抗氧化酶、可溶性蛋白和多糖含量变化 144

6.1.4 三七的花粉流动趋势 145

6.2 三七种子 149

6.2.1 三七种子概述 149

6.2.2 三七果实发育期间生理生化变化 157

6.2.3 三七种子后熟期间生理生化变化 161

6.2.4 三七种子标准的制订 173

6.3 三七种苗 178

6.3.1 三七种苗概述 178

6.3.2 三七种苗标准的制订 179

6.3.3 三七种苗培育与根腐病发病的关系 187

6.3.4 三七种苗对光的响应 187

参考文献 188

第7章 三七栽培技术 190

7.1 种植地选择与土壤耕作 190

7.1.1 三七种植地选择 190

7.1.2 三七种植地的耕作 191

7.1.3 三七荫棚的搭建 192

7.2 三七播种与移栽 193

7.2.1 三七播种与移栽 193

7.2.2 三七种子的包衣育苗技术 194

7.3 三七的冬季管理 196

7.3.1 修剪地上部植株 196

7.3.2 三七园的清洁与消毒 196

7.3.3 施盖芽肥及盖铺草 197

7.3.4 调节光照 197

7.3.5 酌情浇水保湿 197

7.3.6 修整荫棚 197

7.3.7 保温防冻 198

7.3.8 防鼠、防火、防盗 198

7.4 采收和加工 198

7.4.1 三七种子的采收 198

7.4.2 三七药材的采收加工 199

7.4.3 清洗方式对三七根皂苷和灰分含量的影响 201

7.4.4 三七晾晒干燥过程的生理变化 208

参考文献 214

第8章 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 216

8.1 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的理论依据 216

8.2 三七的荫棚透光度研究 218

8.3 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 221

8.3.1 遮阳网栽培对三七田间小气候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221

8.3.2 经济效益分析 223

8.3.3 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的优点 223

8.4 推广应用情况 223

参考文献 224

第9章 三七仿生栽培 225

9.1 我国中药材仿生栽培的现状 225

9.1.1 林下栽培及仿生栽培的概念 225

9.1.2 中药材仿生栽培的概念 226

9.1.3 中药材仿生栽培的基本特征 227

9.1.4 中药材仿生栽培的基本生产原理 228

9.1.5 中药材仿野生栽培研究进展 231

9.1.6 中药材仿野生栽培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232

9.2 三七仿生栽培发展历史 233

9.2.1 林下栽培 233

9.2.2 现代仿生栽培 234

9.3 三七林下栽培技术 235

9.3.1 地点选择 235

9.3.2 种植及田间管理 235

参考文献 236

第10章 三七机械化栽培 238

10.1 铧式犁 238

10.1.1 主要性能技术指标 238

10.1.2 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239

10.1.3 安装与使用 242

10.2 旋耕机 246

10.2.1 主要性能技术指标 246

10.2.2 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246

10.2.3 安装与使用 249

10.3 种子去皮机 252

10.3.1 主要性能技术指标 252

10.3.2 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253

10.3.3 安装与使用 255

10.4 精密播种机 257

10.4.1 2BQ- 24型双幅三七精密播种机 257

10.4.2 2BQ-13型单幅三七精密播种机 260

10.5 喷雾机 262

10.5.1 主要性能技术指标 263

10.5.2 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264

10.5.3 安装与使用 267

10.6 收获机 269

10.6.1 主要性能技术指标 270

10.6.2 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271

10.6.3 安装与使用 274

参考文献 275

第11章 三七的立体栽培 277

11.1 立体栽培三七的光温效应及对光合的影响 277

11.1.1 不同层高及相同层高不同位置光照强度和透光率的日变化 279

11.1.2 不同层高及相同层高不同位置气体温度的日变化 280

11.1.3 不同层高及相同层高不同土层深度三七栽培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282

11.1.4 不同层高及相同层高不同位置三七叶片温度的日变化 284

11.1.5 不同层高及相同层高不同位置三七叶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285

11.1.6 不同层高及相同层高不同位置三七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286

11.1.7 不同层高及相同层高不同位置三七叶片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 287

11.1.8 不同层高及相同层高不同位置三七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289

11.1.9 环境因素与三七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相关性 290

11.1.10 立体栽培模式下三七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91

11.2 立体栽培对三七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92

11.2.1 立体栽培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292

11.2.2 立体栽培对三七皂苷含量的影响 293

11.2.3 立体栽培三七土壤有机质和pH年度变化 294

11.2.4 立体栽培三七土壤全量氮磷钾养分的年度变化 295

11.2.5 立体栽培三七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的年度变化 296

11.2.6 立体栽培三七各器官氮磷钾含量所占的比例 298

11.3 立体栽培对三七种植土壤微生物、酶活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299

11.3.1 立体栽培三七土壤微生物浓度的特征 299

11.3.2 立体栽培三七土壤酶的活性特征 300

11.3.3 立体栽培三七的农艺性状 301

11.3.4 三七农艺性状与土壤微生物浓度及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02

11.3.5 立体栽培三七土壤pH、日最大温差及相对含水率的特征 303

11.3.6 土壤pH、日最大温差、相对含水量与微生物浓度和土壤酶活性及与三七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03

参考文献 305

彩图

三七栽培学是201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董丽。

得书感谢您对《三七栽培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图说木耳高效栽培(全彩版) 电子书
本书以图说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对木耳菌种高效制作、黑木耳高效栽培、毛木耳高效栽培、银耳高效栽培及木耳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介绍,设有“提示”“注意”“小窍门”等小栏目和部分知识点的视频资料,并配有木耳高效栽培实例,内容全面翔实,通俗易懂,操作性、实用性强,通过大量的生产图片,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木耳高效栽培的技术要点。本书适合食用菌菌种制作和木耳高效栽培的企业、工厂(菌种厂、菌包厂)、合作社、
油橄榄栽培技术图解 电子书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国内主要栽植油橄榄品种;第二章主要介绍现有的油橄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全部技术方法;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介绍从园地选择到栽后水土肥及树体管理的各项技术;第八章主要介绍油橄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第九章介绍油橄榄鲜果的采收和贮运;第十章介绍橄榄园冬季综合管理。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 电子书
本书是关于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专业技术用书,在编写过程中坚持“理论够用,实践管用”的职业化思想,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强调“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行为能力,在内容上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便于操作。
甘肃主要绿化树种识别与栽培 电子书
本书共收录了甘肃省主要造林及园林绿化的233个树种及变种,对每个树种从学名、别名、科属、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园林用途及繁育栽培等八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地介绍。
图说食用菌高效栽培(全彩版) 电子书
本书以图说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对食用菌菌种制作、平菇高效栽培、香菇高效栽培、双孢蘑菇高效栽培、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介绍,并提供了某些食用菌高效栽培的实例。另外,本书设有“提示”“注意”等小栏目,配有大量的食用菌生产照片,内容全面翔实,通俗易懂,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食用菌实用技术图书。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结晶,适合食用菌菌种制作和高效栽培的企业、合作社、菇农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