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自传

特斯拉自传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特斯拉自述为爱发电、不断发明的狂热一生。

内容简介

1931年,特斯拉75岁生日时,共收到八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来信。

1943年,特斯拉的葬礼上,有三位诺贝尓物理学奖得主到场致词。

1960年,慕尼黑的国际电工委员会确定特斯拉为磁感应强度的国际科学单位。

1975年,特斯拉被正式引入美国国家发明家名人堂。

他是自律的天才:体力与耐力惊人,连续工作三十八年,一天不落,而且还能保持强健的体魄和清醒的头脑。所有的衣服都是三十多年尺寸没有任何变化。

他是勤奋的天才:他在大学第一学年,一直都是凌晨3点开始学习,直至晚上11点,周末和假期也不例外。几乎有一年的时间,他都是从上午10点半工作到次日清晨5点,没有一天例外。这段时间,他设计出了二十四种不同类型、统一制式的短轴标准机器,替换了之前的老款机器。

他是纯粹的天才:他发现提高人类能源的三个解决方案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食物、和平和工作。这个问题他思考了很多年,迷失在各种推测和理论中,最后将人视为由力推动的整体物质,将这种无法解释的运动比照为机械运动,同样根据简明的机械运动原理来分析。

通过特斯拉的自述,我们能看到一颗超前时代的大脑,一种想要用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纯粹。在科技似乎越来越缺少人性关怀的当下,我们格外需要了解特斯拉。

作者简介

作者尼古拉·特斯拉,塞尔维亚裔美国发明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他平生有1000多项发明创造,是人类电气时代的开启者,预言了可视电话、电动车、飞行电动车、星际通讯等的出现,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科学先知”。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部分 我的发明

第一章 早年生活

第二章 早期发明

第三章 旋转磁场

第四章 特斯拉线圈和变压器

首台异步电机诞生

德国人的“效率”

特斯拉在美国

我遇到爱迪生

发明“特斯拉线圈”

第五章 电磁传输

报废全世界的电机

阿拉丁神灯

坐在法拉第的椅子上

大自然的触发器

400万伏

1亿伏特完全可行

第六章 遥控力学技术

我的自我保护机制

抨击“静电人”

本国优先

如何实现持久的和平

生命的机械原理

无知的表现——缺乏观察力

汽车制造与心电感应

批驳唯心论

令人震惊的发现

我的第一台自动机器

第二部分 我的其他文章

用闪电飞艇歼灭敌军

战争是千层地狱

现在的人不过是卒子而已

任何一方均可终结战争

利用飞行器实施摧毁

巨大的燃烧弧

速战速决

燃烧的无助妇女

人道主义

眼睛的功能

提升人类能量的问题:特指利用太阳能

人类的进步——运动的能量——提升人类能量的三条途径

第一个问题:如何提高人口数量——燃烧大气中的氮

第二个问题:如何减少人类前进的阻力——远程自动技术

第三个问题:如何增加人类进步的推动力——利用太阳能

人类能量的来源——三种从太阳获得能源的方式

铁在提高人类效能中的巨大潜力——钢铁生产中的巨大浪费

经济的冶铁新工艺

未来的铝时代——铜工业的终结——新金属蕴含的巨大的文明潜力

尝试从煤炭获得更多能源——电力传输——煤气——发动机——冷煤电池

从自然环境中获得能量——风车和太阳能——从地热获取动能——从自然资源中获得电能

与已知的方法迥然不同——“自动”发动机或机器的可能性,没有生命,却可以像生命体一样从自然界中获取能量——获得动能的理想方式

建造自动引擎的首次尝试——机械振荡——杜瓦和林德的杰作——液态气体

发现大气的意外宝藏——奇怪的实验——用一根没有回路的电线传输电能——不用任何导线,通过大地电力传输

“无线”电报——调频的秘密——赫兹研究中的错误——异常灵敏的接收器

新原理的发展——电子振荡器——制造巨大的电运动——地球对人类的回应——可能实现的星际通信

任意距离的无线电力传输——目前可行——推动人类进步的最佳方法

特斯拉自传是2022年由果麦文化出版,作者[美] 尼古拉·特斯拉。

得书感谢您对《特斯拉自传》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共3册):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元明清卷 电子书
德意志人 电子书
本雅明收集的从1783年至1883年一个世纪以来的25封书信。
寻墓者说 电子书
本书是对苏联文学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对苏联政治、历史真相的揭秘,澄清了俄罗斯文学在苏联时期受到政治扭曲后的一些真实情况。
世界建筑艺术简史 电子书
这是一本言说建筑艺术的艺术品,在此不吝与笔墨给予本书以肯定和赞扬,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 一个是作品的原创性,这又体现在两个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创新,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从艺术的观点书写的世界建筑史;很多的观点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原创性观点。二是里面的观点是建立在作者亲身游历6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这一点在国内更是少有的。 二是此书写作背后的故事性,作者为写此书,曾数次深入美洲原始森林腹地,去洪都拉斯的科潘古城考察玛雅文化遗址(也就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琴伊察),去墨西哥圣洛伦索遗址考察奥尔梅克文明;同时因为有些国家还没有同我国开通旅游线路,甚至有的内部战乱频仍,不得不请专业的安保公司持枪实弹来保护作者的考察之行。为补拍后期的9张关于印度的建筑图片,专门花费16多万元请旅游公司定制了行程一个月的印度之旅。这些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第三是作品的品质保证,本书的内容质量过硬,在出版社的三审三校中,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认为是近年来“少有的质量如此之好的作品”。同时,作者十多年前出版的《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已重印13次,销售近十万册,网站的好评就有5000多条,同时在以小资品味著称的颇为挑剔的豆瓣上,也以得分为8.7的高分名列同类题材的前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