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一生

孔子这一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从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生中找到过好人生的答案。

内容简介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这些词,都来源于孔子。

当我们年近三十,在社会上尚无立身之地;年近四十,为家长里短而烦心茫然;年近五十,为老之将至而惶惶不知所措……这些时候,我们需要读一读中国人共同的老师——孔子。

十五志于学:家贫不忘立志。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没有消磨志气。他常常摆设祭器,模仿祭祀的礼仪动作,不知不觉就成了礼仪专家。十五岁时,他就确立了“克己复礼”、为天下人谋生的大志向,并终其一生为之不懈努力。

三十而立:知识与能力才是立身之本。孔子二十多岁时,当上了鲁国的小吏,虽然衣食无忧,却还默默无闻。但短短几年后,他就凭借对礼乐的精通而得到了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受邀参与接见齐景公和晏婴。自此,孔子知礼的名声闻于列国。这一年,孔子三十岁,自称“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人到四十,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孔子三十多岁就以博学而闻名,乐于为人答疑解惑,并将“不惑”作为自己四十岁这一人生阶段的宣言。但有些问题他坚决不回答,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没有知觉?”孔子不答。因为要是说有知觉,孝子就会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要是说无知觉,不孝者就会丢弃死者遗体不安葬。在孔子看来,四十岁的人,可以没有知识,但必须具备知道什么该说(做)、什么不该说(做)的价值判断力,不然就是没活明白。

翻开本书,从孔子的一生中找到过好人生的答案。

作者简介

作者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鲍鹏山新说水浒》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再版序

序 唯文字可以完成抗拒

引言 一个人一本书

第一章 十五志于学

第一节 “圣诞”传奇

第二节 孤儿寡母

第三节 好学少年

第二章 三十而立

第一节 一场私学万世师

第二节 忍无可忍

第三节 苛政猛于虎

第三章 四十而不惑

第一节 智者不惑

第二节 极端就是恶

第三节 孔颜乐处

第四章 五十知天命

第一节 人就是天命

第二节 天下无贼

第三节 攘外安内

第四节 好德不如好色

第五章 六十而耳顺

第一节 圣者不避世

第二节 大德容众

第三节 大爱大恨

第四节 仁者的义务

第六章 七十从心所欲

第一节 最高人生

第二节 天下英才

第三节 哲人千古

附录 孔子生平年表

孔子这一生是2022年由读客文化出版,作者鲍鹏山。

得书感谢您对《孔子这一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齿”生无悔:王翰章传 电子书
王翰章为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口腔医学教育家,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与整形外科学创建人之一,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前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华西口腔医院院长。擅长口腔颌面损伤与畸形整复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设计,在颌面损伤与畸形整复外科学、颌骨血供动力学、皮肤组织血供、人工骨生物学基础、口腔医学信息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客观、系统地展示王翰章的精彩人生。
低温王国拓荒人:洪朝生传 电子书
洪朝生是我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发现了半导体锗单晶低温电导与霍耳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成为国际上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他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实验室,建造氢、氦液化系统,开始了低温、超导研究。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致力于低温工程技术与低温物理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开发
妙手生花:张涤生传 电子书
张涤生,我国著名整复外科专家、显微外科专家和颅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16年6月12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江苏无锡。现任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不仅是中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颅面外科和淋巴医学的创始人。本传记以采集工作所获资料为主要基础,在认真学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妙手生花·张涤生传》等其他旁证或间接资料的基础上,较
梦里麦田是金黄:庄巧生传 电子书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终于解决了10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生产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大成就。为此,小麦育种工作者功不可没,其中,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为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小麦遗传育种是一项见效慢、科研投入巨大、不易出成果的研究。……因此,很多小麦研究者一生都难以选育出一个新品种。”庄巧生在40多年的育种生涯中,主持和领导的课题组先后选育了“华北号”、“北京号”、“丰
做一辈子研究生:林为干传 电子书
做一辈子研究生”是林为干院士的口头禅,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从不停息,永无止境。做一辈子研究生,是做学术研究的态度,也是做人的态度,更是勉励和教诲。林为干的学术成长经历,是他那个历史时期诸多科学家的缩影。中学时代的快乐,大学生活的无奈,攻读博士学位的艰辛,取得成功的喜悦,在他人生轨迹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战火让他的大学学业在颠沛流离中完成,生活所逼让他不得不中断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