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文学论

“六经”文学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六经”是哲学的、思想的、政治的,也是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思想武库,也是中国文学的艺术范本。

内容简介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

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既是作者在这一领域的一个学术总结,也有益于引起大家对“六经”文学意义的认识,激发人们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兴趣。

全书文献功底扎实,文笔流畅,结构宏阔,是一部上乘的学术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傅道彬,1960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76年中学毕业,先后在吉林省蛟河县、蛟河煤矿做过下乡知青,当过采煤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师范人学中文系,1982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巾文系,1985年获文学硕上学位;1986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从师于石声准教授和张舜徽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职务。著有《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诗外诗论笺》《晚唐钟声》《歌者的乐园》《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歌者的悲欢》(与人合著)、《文学是什么》(与人合著)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红楼梦学刊》等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1998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人员”。先后承担过教育部及日本文部省等多项研究课题,任中国诗经研究会、巾国屈原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导论 “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

一、“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与文化经典的创立

二、“前经典时代”的文献积累与经典时代的“六经”形成

三、“六经”的形成与经典时代带来的思想突破与文学繁荣

四、“六经”的文学书写与诗学解读

第一章 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

一、从即兴创作的诗歌到礼乐艺术的歌诗

二、宫廷政治与周代礼乐歌诗的文化属性

三、大雅的宏大历史叙事与“演唱”式艺术形式

四、周颂的“戏礼”形态与戏剧式结构

第二章 “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

一、风雅之“变”与春秋文学的精神格局

二、春秋文学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朴素的日常生活展现

三、从西周盛世长歌到春秋“我心忧伤”的情感模式

四、风雅之变:春秋美学从庄严夸饰向自然写实的转变

第三章 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

一、《尚书》的笔语性质与宫廷书写方式

二、“书文似礼”与《尚书》的文体分类

三、《尚书》礼典的象征性与“文化表演”

四、礼典仪式与《尚书》礼辞语言的艺术构成

五、《尚书》礼辞的逻辑演进与事典运用

六、《尚书》与早期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

七、“典礼美学”与《尚书》的神性模仿

第四章 《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

一、《月令》的文献来源与四时时令系统的形成

二、随时取义:四时结构从时间意义向思想意义的转化

三、四时兴感与春夏秋冬的四时情感模式

四、四时循环与起承转合的文学“四时结构”

第五章 “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

一、关于《乐经》存亡问题的理论争鸣

二、《乐经》存在的实践形态与文献构成

三、宫廷礼乐歌诗与《乐经》的文本形式

四、“成均之法”:《乐经》的职官与实践形态

五、《乐记》与《乐经》的艺术理论体系

第六章 “《易》文似诗”与《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

一、《乾》卦:天空之诗与《周易》的诗性智慧引言

二、《坤》卦:大地之诗与周易爻辞的诗体结构形式

三、《屯》卦:春天之诗与《周易》象征体系的建立

四、《周易》诗体结构形式的逻辑与文献证明

第七章 《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

一、“《春秋》笔法”与《左传》“自是一家书”

二、“《春秋》笔法”的婉约其辞与《左传》直笔实录的历史叙述

三、《春秋》“常事不书”与《左传》世俗生活的全景式描写

四、“君子曰”与《左传》的历史感伤情怀

五、“闲笔”“曲笔”与《左传》的历史趣味

后记

“六经”文学论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傅道彬。

得书感谢您对《“六经”文学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汉代至北宋《论语》学史考论 电子书
《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和古代社会的生活教科书,《论语》学是经学的重要分支。从西汉至北宋,《论语》学的发展经历了汉学、玄儒交融、宋学等不同的阶段,具有与学术史、思想史主潮相应的典型特征。本书重点对西汉至北宋的《论语》学进行了研究,通过考论各个历史时段《论语》的主要注家及其注本,指出从西汉到北宋的《论语》学,经历了从汉学到玄学再到理学的传承与新变,其积极成果是经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学术遗产。
西儒卫礼贤易论举要 电子书
卫礼贤的易学思想既是对《易经》精神的引申,也是对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也融入近代西方,尤其是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他用从无意识、显意识到精神(灵魂)的体悟过程,来解读《易经》神奇指引,揭去了自古以来蒙在《易经》之上神秘的面纱,使得以艰深著称的东方经典首度走进西方大众的心灵,也使得《易经》呈现出与本土不同的风貌。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电子书
本书基于苟小泉博士在博士后期间所完成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术成果,现在经过作者的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正式出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在梳理认识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功能,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探讨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认识论的发展及其革命变革,特别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认识论的本质及其当代视域。
价值论研究(2018年·第1期) 电子书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的会刊,该期为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