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第二版)

行政管理学(第二版)

编辑推荐

本书按照行政权力与主体——行政过程与内容——行政效率与改革的基本思路构建全书体系。

内容简介

《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行政管理学(第2版)》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联系我国行政管理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探讨了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重点问题,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行政管理学(第2版)》可作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综合类、管理类其他专业教学的教材或参考用书,还可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一般读者了解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读物。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第二版说明

编写说明

绪 论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概述

一、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行政管理学的含义

(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公共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二)综合性与独立性相统一

(三)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统一

(四)法制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行政管理学的根源

(二)行政管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行政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形成研究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科学管理行政研究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三)行为科学行政研究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四)系统论——权变观行政研究时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

(五)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行政研究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

三、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行政学有助于掌握行政活动的规律,正确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和研究行政学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人员

(三)学习和研究行政学有助于发现和克服行政活动中存在的弊端,推进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在内的整个政治体制改革

二、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行政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二)行政管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三)行政管理学与行政法学的关系

(四)行政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五)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三、学习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二)比较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四)案例分析研究方法

(五)定量分析研究方法

第1章 行政环境

第一节 行政环境概述

一、行政环境的含义及特点

(一)环境与行政环境

(二)行政环境的类型

(三)行政环境的特点

二、研究行政环境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

一、社会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一)物质经济环境

(二)政治法律环境

(三)精神文化环境

(四)人口、民族、历史等环境

二、自然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给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的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因素所组成的整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

(三)人类具有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三、国际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一)国家间的密切往来,影响国家行政系统的职能机构设置

(二)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各国政府设置了相应的职能及机构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特点

一、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和不成熟性

(二)地大、人多、人均资源少、生态失衡

(三)政治制度逐渐走向完善,民主和法制逐步健全,管理体制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

(四)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并存,思想观念多元化是我国现阶段文化环境的一大特点

(五)不平衡性是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中的普遍现象,而且还将长期存在

二、现阶段行政环境中值得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下岗和失业问题

(二)行政腐败与干部腐败的治理问题

(三)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

第2章 政府职能

第一节 政府职能概述

一、政府职能的基本内涵

二、政府职能的特点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二)执行性与强制性

(三)多样性与系统性

(四)共同性与动态性

三、政府职能的类型

(一)政府的基本职能

(二)政府的运行职能

四、政府职能的作用

(一)政府职能是确定政府组织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标准

(二)政府职能是设立行政组织的根本依据

(三)政府职能是科学组织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依据

(四)政府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行政绩效的重要标尺

第二节 政府职能相关理论

一、重商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二、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三、凯恩斯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四、新自由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五、有效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

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一)转变的必然性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三)新时期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

第3章 行政权力

第一节 行政权力概述

一、行政权力的涵义

二、行政权力的特征

(一)行政权力的合法性

(二)行政权力的公益性

(三)行政权力的一元性

(四)自我膨胀性

三、行政权力的相关理论

(一)早期分权学说

(二)“三权分立”学说

(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四)五权宪法学说

(五)“议行合一”学说

(六)组织权力学说

第二节 行政权力的产生与发展

一、行政权力的产生

二、行政权力的发展

第三节 行政权力的分配与行使

一、行政权力的分配模式与途径

二、行政权力分配的原则

(一)合理合法原则

(二)权责利一致原则

(三)内容全面原则

三、行政权力分配过程中的集权与分权

四、行政权力的行使

(一)行政权力行使的范围

(二)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度

(三)行政权力的制约

第4章 行政体制

第一节 行政体制概述

一、行政体制的含义与构成

(一)权责体系

(二)职能结构体系

(三)组织结构体系

(四)运行机制

(五)规章制度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

(二)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

(三)社会结构转型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

三、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特点

(一)鲜明的政治性

(二)较强的稳定性

(三)严格的系统性

(四)相对的滞后性

(五)历史的继承性

四、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特征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共行政体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公共行政体制下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既要依法行政又要阳光

(三)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体制是合理分权的管理体制

(四)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公共行政体制下,政府是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五)公共行政体制下,政府是有责任的政府,要对自己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负责

五、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共行政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

(二)正确处理好政企、政事、政社关系

(三)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

第二节 行政体制的类型

一、传统体制、过渡体制与成熟体制

(一)传统体制

(二)过渡体制

(三)成熟体制

二、单一体制与复合体制

(一)单一体制

(二)复合体制

三、集权体制与分权体制

(一)中央集权体制

(二)地方分权体制

四、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一)首长制

(二)委员会制

第三节 行政体制的内容

一、政府首脑体制

(一)一元制

(二)二元制

(三)多元制

二、中央政府体制

(一)内阁制

(二)总统制

(三)委员会制

三、行政权力体制

(一)行政权力分立型

(二)“议行合一”型

(三)“军政合一”型

(四)“党政合一”型

(五)“政教合一”型

四、行政区划体制

(一)行政区域建制的基本内容

(二)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

第5章 行政组织

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

一、组织与行政组织

(一)组织

(二)行政组织

(三)行政组织的特点

二、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一)职能目标

(二)机构设置

(三)人员构成

(四)物资经费

(五)权责体系

(六)法规制度

(七)运行机制

三、行政组织的种类

(一)按行政组织的职能和管辖范围划分

(二)按行政组织工作的性质和作用划分

第二节 行政组织的结构

一、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

二、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一)按管理职能和组织目标来划分

(二)按区域划分

(三)按行政管理的不同环节划分

三、规模结构

四、影响行政组织结构的宏观因素分析

第三节 行政组织及其组织原则的变化演进

一、统治型行政时期的行政组织及其组织原则

二、管理型行政时期的行政组织及其组织原则

三、服务型行政时期的行政组织及其组织原则

第6章 行政领导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一、领导与行政领导的含义

二、行政领导的作用

三、行政领导职责

(一)职责与行政领导职责

(二)行政领导职责的内容

(三)行政领导责任

第二节 行政领导者的产生与类型

一、行政领导者的选拔原则

(一)德才兼备原则

(二)注重实绩原则

(三)公平竞争原则

(四)人事相宜原则

二、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一)选任制

(二)委任制

(三)考任制

(四)聘任制

三、行政领导者的基本类型

(一)按领导者的身份可分为两类

(二)按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可分为三类

(三)按领导者的职权范围和工作性质可分为四类

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方式与艺术

一、行政领导方式

(一)行政领导方式的含义及作用

(二)行政领导方式的类型

二、行政领导艺术

(一)行政领导艺术的含义及特点

(二)行政领导艺术的内容

第四节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结构

一、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一)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含义

(二)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内容

二、行政领导者结构

(一)行政领导者结构的含义

(二)行政领导者结构的内容

第7章 行政决策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述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与特点

二、行政决策的类型与原则

(一)行政决策的类型

(二)行政决策的原则

三、行政决策的方法与作用

(一)行政决策的方法

(二)行政决策的作用

第二节 行政决策的程序与模式

一、行政决策的程序

(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二)总体设计,拟订方案

(三)评估选优,抉择方案

(四)决策实施,追踪反馈

二、行政决策的模式

(一)完全理性决策模式

(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三)渐进决策模式

(四)集团决策模式

(五)精英决策模式

第三节 行政决策体制

一、行政决策体制的内涵

二、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

(一)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二)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三)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三、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第8章 人事行政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述

一、人事行政的概念

二、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

三、人事行政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的人事行政的历史沿革

(二)西方的人事行政的历史演化

四、人事行政的原则

(一)用人与治事统一原则

(二)任人唯贤原则

(三)激励竞争原则

(四)智能互补原则

(五)依法管理原则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

一、西方国家公务员的范围

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三、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向

第三节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一、我国公务员的含义与分类管理制度

二、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制度

(一)录用制度

(二)考核制度

(三)奖励

(四)职务升降制度

(五)职务任免制度

(六)培训制度

(七)交流制度

(八)工资福利保险制度

(九)辞职辞退制度

(十)退休制度

(十一)监督制度

(十二)申诉控告制度

第9章 行政心理与行政沟通

第一节 行政心理概述

一、行政心理的涵义

二、行政心理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行政心理理论的发展

一、组织理论中关于人性假说的演变发展

(一)“经济人”假说

(二)“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说

(三)“复杂人”假说

二、行政个体的心理需求理论

三、组织群体的心理研究发展

(一)组织群体的心理需要研究

(二)群体行为研究

(三)群体的内聚力、士气的研究

四、激励理论的演变发展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二)强化理论

(三)双因素理论

(四)期望理论

(五)公平理论

(六)综合激励模式

第三节 行政沟通的类型与模式

一、行政沟通的涵义其及基本功能

二、行政沟通的类型

(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二)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

(三)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其他沟通

三、行政沟通的模式

第四节 行政沟通的过程与效果

一、行政沟通的过程

二、行政沟通的效果

(一)影响沟通效果的主要障碍

(二)行政沟通效果的改善

三、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行政沟通

第10章 行政文化

第一节 行政文化概述

一、行政文化的涵义

二、行政文化的层次

(一)从空间上划分

(二)从时间上划分

第二节 行政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一、行政文化的类型

(一)观念性行政文化

(二)规范性行政文化

二、行政文化的功能

(一)行政文化对内向性行政的作用

(二)行政文化对外向性行政的作用

第三节 行政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一、行政道德及其基本原则

二、行政道德的基本规范

(一)政治坚定

(二)为人民服务

(三)实事求是

(四)清正廉洁

(五)勤奋敬业

(六)公正行政

第11章 法制行政

第一节 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一)行政立法的含义

(二)行政立法的性质

二、行政立法的作用

三、行政立法的原则

四、行政立法的体制

(一)行政立法体系

(二)行政立法权限

五、行政立法的程序

(一)立项

(二)起草

(三)审查

(四)决定

(五)公布和备案

第二节 行政执行

一、行政执行的概念

二、行政执行的特征

三、行政执行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二)合理性原则

四、行政执行的内容和类型

(一)行政执行的内容

(二)行政执行的类型

五、行政执行的程序

(一)行政执行程序的涵义

(二)行政执行程序的主要制度

第三节 行政协调

一、行政协调的概念

二、行政协调的内容

(一)行政合同

(二)行政指导

(三)行政调解

三、行政协调后果的法律救济

(一)对行政合同行为后果的法律救济

(二)对行政指导行为后果的法律救济

(三)对行政调解行为后果的法律救济

第四节 行政监督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

二、行政监督的种类

三、行政监督的体系

(一)内部监督体系

(二)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12章 行政责任

第一节 行政责任概述

一、行政责任的含义与特征

二、行政责任的类型

(一)法律责任

(二)政治责任

(三)管理责任

(四)道德责任

(五)社会责任

三、行政责任的意义

第二节 行政责任的确定

一、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行政责任的主体通常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

(二)行政行为违法

(三)有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存在损害事实

二、行政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三)违法责任原则

第三节 行政责任制度

一、行政责任的历史发展

(一)行政无责任阶段

(二)行政有限责任阶段

(三)行政完全责任阶段

二、我国行政责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第13章 财务行政

第一节 财务行政概述

一、财务行政的含义和特点

(一)财务行政的含义

(二)财务行政的特点

二、财务行政的职能

(一)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二)优化资源配置职能

(三)检查监督职能

(四)稳定经济发展职能

第二节 国家预算与决算

一、国家预算概述

(一)国家预算的含义与特征

(二)国家预算的作用

(三)国家预算的构成

二、国家预算的编制

(一)国家预算编制的原则

(二)国家预算编制的程序

三、国家预算的执行与平衡

(一)国家预算的执行

(二)国家预算的平衡

四、国家决算

(一)国家决算的含义与构成

(二)国家决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三)国家决算的编制、审核和批准

第三节 国家财政收支

一、国家财政收入

(一)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二)税收制度与税收分类

二、国家财政支出

(一)国家财政支出的含义与原则

(二)国家财政支出的分类

(三)国家财政支出的管理

三、政府采购

(一)政府采购的含义和特点

(二)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

(三)政府采购的方式

第四节 政府会计与审计

一、政府会计

(一)政府会计的含义

(二)政府会计的职能和特点

(三)政府会计的组成体系和分级

二、政府审计

(一)政府审计的含义与特征

(二)政府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三)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

(四)政府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第14章 机关管理

第一节 机关管理概述

一、机关和机关管理

(一)机关的含义

(二)机关管理的含义与对象

二、机关管理的特征

三、机关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机关管理的内容

一、机关文件管理

(一)机关文件的含义和作用

(二)机关公文的办理

(三)公文立卷

二、机关档案管理

(一)机关档案的含义和作用

(二)机关档案工作的原则

(三)机关档案管理的内容

三、会议管理

(一)会议的含义和功能

(二)会议的组织

(三)会议效率

四、机关后勤管理

(一)机关后勤事务活动的含义和特点

(二)机关后勤事务的内容

(三)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第三节 电子政务概述

一、电子政务的含义

(一)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二)电子政务的概念

二、电子政务的应用

第15章 行政效率与绩效管理

第一节 行政效率概述

一、行政效率的含义和要素

(一)行政效率的由来

(二)行政效率的含义和要素

二、行政效率的类型

(一)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

(二)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

(三)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

(四)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三、行政效率的地位和作用

(一)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宗旨

(二)行政效率是检验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指标

(三)行政效率是行政改革的准绳

(四)行政效率关系到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进程和民族的命运

四、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二)组织因素

五、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

(一)改革行政机构,实现行政机构设置的合理化,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组织保证

(二)提高全体行政人员的素质

(三)建立优秀精干的行政领导班子

(四)实现行政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技术保证

第二节 行政效率的测定

一、行政效率测定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一)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行政管理的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

(二)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行政管理社会效益的大小

(三)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行政系统中各要素组合的合理程度

二、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

(一)行政效率的社会性检测

(二)行政效率的技术性测量

(三)行政学家关于行政效率测定方法的争论

第三节 绩效管理

一、绩效管理概述

二、政府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三)有利于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三、政府绩效管理的程序

(一)政府绩效管理程序的基本步骤

(二)绩效管理在实施中的难点

第16章 政府公共关系

第一节 政府公共关系概述

一、关系与公共关系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涵义

三、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

四、政府公共关系与相关范畴的辨析

(一)人际关系与政府公共关系

(二)政府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学

(三)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管理

第二节 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和模式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

(一)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

(二)决策咨询

(三)协调沟通关系

(四)引导社会舆论

(五)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政府公共关系模式

第三节 中国政府公共关系

一、中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演进和发展

二、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举要

第17章 行政改革

第一节 行政改革概述

一、行政改革的基本性质

(一)政治性: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

(二)依从性:行政改革决定于、服务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系统性:行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四)艰巨性:行政改革是一种复杂和困难的长期改革

二、行政改革的原则

(一)改革取向上的适应性原则

(二)改革工程设计上的科学性原则

(三)改革过程中的稳定性原则

(四)改革方略上的法治化原则

三、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更新行政观念

(二)转变行政职能

(三)重新配置行政权力

(四)调整行政结构

(五)优化行政干部素质

(六)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四、行政改革的动力

(一)改革思想的认知力、解释力和外化力

(二)人民群众的推动力

(三)执政党的领导力

(四)行政公务人员队伍的执行力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

一、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背景

二、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

(一)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公共治理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模式

(一)市场模式

(二)解制模式

(三)参与模式

(四)灵活模式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

一、传统体制时期的行政改革

(一)1954年的改革

(二)1958~1959年的行政改革

(三)1965~1981年的行政改革

二、重塑政府体制时期的行政改革

(一)1982年的行政改革

(二)1988年的行政改革

(三)1993年的行政改革

(四)1998年的行政改革

(五)2003年的行政改革

(六)2008年的行政改革

三、我国行政改革的后续任务

(一)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重心,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二)推进大部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三)以事权财权合理匹配的原则,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

(四)加强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

(五)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学(第二版)是2014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谢斌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行政管理学(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演讲与口才:双色版 电子书

通过百余个训练项目,攻难点、补弱项,帮助读者达到敢说、能说、会说、巧说的语言表达要求。
新编政府会计(第3版) 电子书

政府会计实用教科书。
商务谈判(微课版) 电子书

全面商务谈判实务训练,适用于专业教学、企业培训及自学参考。
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 电子书

系统设计、运行、控制与优化、流程再造
销售管理实务(第2版) 电子书

销售管理必备技能与实践,新趋势探讨
软件项目管理(第2版) 电子书

项目管理全程指导:从准备到收尾
敏捷项目管理(第3版) 电子书

企业应用敏捷方法的实践指南,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增加大量敏捷落地应用的内容,以及近年来业务敏捷与规模化敏捷领域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