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完整阐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和逻辑结构。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人们既可以作出宏观的解读,也可以作出微观的剖析。在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宏观把握中,中华传统对“美”的本质的基本理解是*核心的部分。这个核心部分是什么呢?就是有价值的乐感及其对象。《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一书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

该书共分八章,即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基本形态、中华传统美学的儒家精神、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家精神、中华传统美学的佛家精神、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意象”说: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征论、中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征论以及中华传统美学的审美方法论。

作者简介

作者祁志祥,现为上海政法学院研究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兼任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高级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及其逻辑结构

第一章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乐感精神

第二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好文精神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主体精神

第四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德精神

第五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适性精神

第二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儒家精神

第一节 儒家论自然美的“比德”精神

第二节 儒家论人格美的“风骨”精神

第三节 儒家论社会美的“中和”精神

第四节 儒家论情感美的“节情”精神

第五节 儒家论艺术内涵美的“沉郁”精神

第六节 儒家论文艺形式美的“中的”精神

第三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家精神

第一节 以“无”为美:道家论至美在无限

第二节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第三节 以“淡”为美:道家论大浓化淡之美

第四节 以“柔”为美:道家论以退为进的人生美

第五节 “自然”为美:道家论美的无意识性

第六节 “生气”为美:道家论美在生命

第七节 “适性”为美:道家论美的自主性和自由性

第四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佛家精神

第一节 “色即是空”:佛教对现实美的基本否定

第二节 “涅槃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

第三节 “醍醐灌顶”:佛教对味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四节 “法无定相”:佛教对视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五节 “光中极尊”:佛教对光明美的变相肯定

第六节 “圆全无缺”:佛教对圆相美的变相肯定

第七节 “十十无尽”:佛教对十全美的变相肯定

第八节 “法音清净”:佛教对听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九节 “香气普熏”:佛教对嗅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十节 “莲花最胜”: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

第十一节 “七宝和合”:佛教对功利美的变相肯定

第五章 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

第一节 文艺创作过程的表现精神

第二节 文艺作品中的表现精神

第三节 文艺鉴赏中的表现精神

第六章 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尚象精神

第一节 “意象”说的历史演变脉络

第二节 “意境”范畴的审美意涵

第三节 “意境”与“形象”“典型”的异同

第七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征思想

第一节 美感的愉乐性

第二节 美感的直觉性

第三节 美感的主观性

第四节 美感的客观性

第五节 美感的真实性

第八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审美方法思想

第一节 “咀嚼回味”的“体味”方法

第二节 “以物观物”的“静观”方法

第三节 “以我观物”的“情观”方法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201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祁志祥。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电子书
本书全面、深入地展现了陈先达先生对于文化及文化自信问题的探讨。
中华德文化研究 电子书
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关系的高度深入挖掘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文化”资源。
溯千秋:传统节日古风插曲 电子书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积淀凝聚的精华。节日这个概念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是抽象的,鉴于此,本书从全新的拟人角度出发,将15个传统节日的特点和习俗用画面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每个节日都配有自创的小故事,让节日变得“有血有肉,意味深长”。本书旨在让读者去品味文化的精华,并爱上传统文化。本书附带一册线稿集,供读者涂色,让读者可以感悟笔下那人那景的魅力。本书适合传统文化爱好者、美
国之色 中国传统色彩搭配图鉴 电子书
中国传统色国风配色手册。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文化解读 电子书
这是一本生动解读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文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