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近代上海社会

李鸿章与近代上海社会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晚晴重臣李鸿章与近代上海社会的密切关系。

内容简介

李鸿章1862年率淮军东下上海,成功地抵御了太平军的进攻,保卫了上海的安全,并在此基础上“用沪平吴”,依次收复苏南各地,一举底定生平武功,为最后攻克南京扫清了障碍。作为上海地方官江苏巡抚,李鸿章在政治上除旧布新,构建个人关系网络;致力于当地的吏治民生,为湘淮军筹饷购粮,并在对外的“夷务”交涉上小试牛刀。

李鸿章在上海先后创建炸弹三局和江南制造总局,为晚清政局的“同治中兴”鸣锣开场,并开办了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和电报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他还奏请开设了广方言馆、参与筹建格致书院和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对上海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贡献良多。上海是李鸿章辉煌人生的起点,没有上海,就没有晚清重臣李鸿章。

作者简介

作者徐锋华,1976年9月出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社会史。出版有《身份、组织与政治》等专著,已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社会科学》《管理学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莅沪以前的李鸿章

一、 庐州书香人家的追求

二、 翰林从军的悲欢

三、 曾幕历练的忧乐

四、 危急军情下的受命

五、 筹办援沪的复杂心态

第二章 李鸿章东下前的上海军情

一、 天国向江浙延伸

二、 太平军事倍功半的西征

三、 天国与上海擦肩

四、 中外会防的成效

五、 上海呼唤李鸿章

第三章 保卫上海与进取江苏

一、 李鸿章坚忍不战

二、 英法兵和常胜军再建新功

三、 淮军初试牛刀

四、 太平军攻势大涨

五、 李鸿章大战上海

六、 上海周边的战斗

七、 四江口一战平上海

八、 进取苏常的筹谋

九、 太仓、昆山的收复

十、 苏常一带的水陆激战

十一、 用沪平吴灭天国

十二、 李鸿章奇功独建

第四章 作为上海地方官的李鸿章

一、 新官上任难放火

二、 筹饷购粮备战忙

三、 除旧布新稳大局

四、 吏治民生最神伤

五、 常胜军问题的顺利解决

六、 初涉洋务显神通

七、 与恩师曾国藩的小龃龉

八、 “同治中兴”的开场

第五章 江南制造总局与晚清上海

一、 安庆内军械所的一小步

二、 独立防卫的军备需要

三、 炸弹三局的创设

四、 江南制造总局的筹划

五、 江南制造开风气之先

六、 半途而废的造船计划

七、 李鸿章对制造局的人事控制

八、 变法自强之发轫

九、 江南制造局对上海本地的影响

第六章 上海民用企业的先驱

一、 轮船招商局与江海航权的争夺

外国对中国江海航权的侵占

轮船招商局的艰难缔造

招商局改组和并购旗昌

李鸿章对局务的倾力扶持

千方百计挽利权

二、 上海织布局与机器纺织业之繁盛

机器织布局筹建的曲折

华盛纺织厂及其对上海经济的推动

三、 李鸿章与上海电报局和铁路建设

电线电报利害攸关

电报局的创建与南迁

开拓性的铁路修筑

四、 上海民用工商业的兴起与经济地位的初步形成

第七章 李鸿章与上海近代科技文教的勃兴

一、 作为海派典范的广方言馆

二、 重视科技实用的格致书院

三、 选派幼童出洋留学

四、 新思想的孕育和新教育的勃兴

第八章 李鸿章与上海风云人物

一、 与上海文武官员的斗争与合作

二、 上海名士和大亨的选择

三、 筹饷之地的人际网络

四、 李鸿章不是上海的过客

结语: 李鸿章与近代上海社会

李鸿章与上海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李鸿章与近代上海社会是2014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徐锋华。

得书感谢您对《李鸿章与近代上海社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海外移民与跨文化视野下的近代鼓浪屿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考察厦门鼓浪屿近百年间走过的近代化历程及其社会变迁,探索既定区域的结构性要素以及历史积累与积淀,如何影响和制约该区域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 电子书
本书考察了从先秦到清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生态和文化从相对独立到形成并具有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书中围绕当地国民身份的转变、近代教育的兴起、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方面进行讨论,进一步论证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属性过渡与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民国时期青海河湟地区在内地化、近代化和西方化的过程中,与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相交织的情形,进而分析和反思青海河湟地区作为民族边疆地
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电子书
回顾近四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社会史兴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显于后十年。社会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语言与结构。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电子书
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
传承与创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论文集(第1辑) 电子书
本文集是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传承与创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共计37篇。其研究主题涵盖近代重要政治人物、重要历史事件、近代中外关系、经济与社会、文化与教育,军事与战争等方面,再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当前学术研究的动态与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