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摩根”陈光甫的创业经历与哲思。
内容简介
陈光甫是中国近代知名的银行家、旅游业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的摩根”,他于1915年创办的上海银行,历经20年,便成为中国当时大的私人商业银行拥有几十个分支机构。本书为陈光甫自1915年至1948年期间在各场合所发表的言论集结,内容涉及人生哲学、服务管理、银行哲学、金融改革等多个方面,涵盖了陈光甫前半生的所思所想,对现代企业家和银行从业者具有*大的借鉴与启示。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在杭州家中读书写作。
主要关注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传统等。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人的底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历史深处的误会》(东方出版社2006年10月)《笔底波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过去的中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叶公超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在杭州家中读书写作。
主要关注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传统等。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人的底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历史深处的误会》(东方出版社2006年10月)《笔底波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过去的中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叶公超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傅国涌,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在杭州家中读书写作。
主要关注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传统等。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人的底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历史深处的误会》(东方出版社2006年10月)《笔底波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过去的中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叶公超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傅国涌,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傅国涌,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传统等。著有:《金庸传》《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另一种读法》《文人的底气》《大商人:影响近代中国的实业家们》《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编有《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等。
本书编者: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编辑说明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辑者言
1915年6月2日本行开幕时向来宾致词摘略
1927年下期发告同人书
1929年1月5日在银行公会与中国旅行社同人聚餐演词
1930年6月由欧美考察回国后对本行同人演讲
1930年8月17日全行行务会议演词
1930年9月18日与同人聚餐谈话录
1930年9月25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0年10月2日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0年10月15日在总行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0年10月16日与行员聚餐时谈话摘录
1930年11月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0年11月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0年12月26日在天津与同人聚餐谈话
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视察日记摘录
1931年1月18日在汉口普海春与本行第一区武汉同人茶话会致词
1931年1月在沪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2月在沪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3月17日邀请训练班教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3月26日在沪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6月11日在沪与同人聚餐时谈话摘录
1931年6月25日本行迁入新屋后第一次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1年7月9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7月23日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1年7月30日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1年9月17日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1年9月21日本行第二届培训班开学致词
1931年10月28日与行员聚餐谈话
1931年11月19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11月26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1年12月30日总经理处会议谈话摘录
1931年12月30日于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2年1月6日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2年1月20日行务会议致词摘要
1932年2月在中国银行之研究会演讲
1932年3月9日行务会议致词
1932年3月16日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2年3月23日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2年3月31日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2年4月6日总经理处会议谈话摘录
1932年4月6日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32年4月28日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2年5月1日在股东常会致词摘要
1932年5月22日在第一区与各分支行处经理谈话
1932年9月1日与同人聚餐谈话摘录
1932年9月8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2年9月21日在总经理处会议谈话
1932年9月22日与行员聚餐谈话摘录
1932年9月28日总经理处会议谈话
1932年10月22日总经理处会议介绍宋春舫先生到会致词
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一条出路
国家与银行
在本行第三届训练班开学致词
1933年3月15日管理会议中谈话记录
说不出的痛苦
1933年4月26日在管理会议致词摘录
1933年5月读中国银行廿一年度(1932年)营业报告后之感想
1933年5月3日在管理会议致词摘录
经济统制的ABC
1933年6月28日在管理会议致词摘录
1933年7月5日在管理会议致词摘录
西行随笔
吾国经济改造的根本问题
1933年10月15日在管理会议谈话摘录
资本主义的一条新出路
柯尔氏G.W.H.Cole的三本书
一片经济统制声
1934年4月29日在股东常会致词摘要
好印象和坏印象
值得纪念的三件事
1935年6月19日在行务会议致词摘要
1935年7月第二次全行行务会议致词
1936年2月19日在行务会议致词摘要
1936年8月与南京分行同人谈话记录
商业银行与环境
1937年6月以《本行之第二时代》一文告同人
1937年10月1日与上海总分行同人谈话录
1938年2月23日在行务会议致词摘录
1944年5月2日致纽约李桐村先生函摘录
1944年8月6日致纽约李桐村先生函摘录
1945年9月5日在纽约所定本行战后经营方针
1944年9月9日致旅行社潘社长在纽约时之函摘录
1945年10月在纽约发致告同人之立命寄言
1946年2月发布本行战后经营方针一续
1946年3月发布本行战后经营方针二续
1946年发表本行筹设驻美通讯处用意说明
1946年1月7日自纽约发致伍克家、李桐村二先生函摘录
1946年2月在纽约拟定之育才建议
1946年10月4日在津行对同人致词
附录一 一代银行家陈光甫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陈光甫与百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金融的原理:陈光甫言论集是2016年由蓝狮子出版,作者傅国涌。
得书感谢您对《金融的原理:陈光甫言论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