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系统级建模/微纳系统系列译丛

MEMS系统级建模/微纳系统系列译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MEMS系统级建模/微纳系统系列译丛》是目前国内外叙述微机电系统(MEMS)系统级建模的专著。

  MEMS技术发展对快速、高效及合适的设计工具提出了迫切需求,以便优化包括MEMS元件、控制和读出电路以及封装在内的完整系统性能。针对系统设计及优化需求,《MEMS系统级建模/微纳系统系列译丛》全面论述了MEMS系统级建模技术,内容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MEMS宏模型建模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广义基尔霍夫网络理论基础,模型降阶技术的理论背景,系统级仿真算法以及协同仿真。第二部分介绍了基于集总单元的宏模型建模方法及其在电热执行器、RF MEMS器件、封装效应、分布效应上的仿真应用。第三部分介绍了各种数学模型降阶技术,包括基于矩匹配的线性模型降阶技术及其在电热模型中的应用,基于投影的模型降阶技术及其在微流体、RF MEMS开关等模型中的应用,基于模态叠加的非线性模型降阶技术及其在MEMS陀螺仪模型中的应用,静电执行器的线性与非线性模型降阶技术。第四部分介绍了完整系统的建模,包括含有压电换能器、电源管理和储能组件的能量收集模块的系统级模型,含有电路的RF MEMS开关和谐振器的系统级模型,含有加速度计、数字控制器、RF收发器及电池的系统级模型,含有加速度计、陀螺仪及∑△调制器的系统级模型。第五部分介绍了商用软件中的系统级建模与仿真环境,包括Coventor软件的MEMS ,ANSYS软件的MOR for ANSYS,SUGAR,IntelliSuite软件的SYNPLE,MEMS Pro软件的SoftMEMSMS,及网络共享的设计方法。

  《MEMS系统级建模/微纳系统系列译丛》由来自8个国家的44名专家撰写,内容丰富,参考文献全面。适合微机电系统专业、微电子技术专业、半导体技术专业、传感器技术专业、机械工程专业、仪器仪表专业、物联网技术专业等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物理和数学基础

l 微系统建模概论

1.1 微系统的系统级模型需求

1.2 耦合多物理场微系统

1.3 多尺度建模与仿真

1.4 系统级模型术语

1.5 自动化模型降阶方法

1.6 复杂问题处理:参考VLSI范式

1.7 模拟硬件描述语言

1.8 系统级模型的一般属性

1.9 AHDL的仿真能力

1.10 可组合模型库

1.11 参数提取、模型验证和模型确认

1.12 总结

参考文献

2 利用广义基尔霍夫网络理论的MEMS系统级建模——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微系统特定系统级建模的广义基尔霍夫网络

2.2.1 微器件及系统的通用建模方法

2.2.2 从连续场到宏模型

2.2.3 宏模型推导方法

2.3 应用1:基于物理的静电驱动泵的电流体宏模型

2.3.1 膜驱动的宏模型

2.3.2 阀的宏模型

2.3.3 管道的系统级模型

2.3.4 基于物理的微泵系统级模型

2.3.5 模型校准和参数提取

2.4 应用2:静电驱动RF MEMS开关

2.5 总结

参考文献

3 利用模型降阶法的MEMS系统级建模——数学背景

3.1 引言

3.2 概述

3.3 数学基础

3.3.1 标量、矢量和矩阵

3.3.2 向量空间、子空间、线性无关和基

3.3.3 拉普拉斯变换

3.3.4 有理函数

3.3.5 范数

3.4 数值算法

3.5 线性系统理论

3.5.1 传递函数

3.5.2 对任意两个不同LTI系统间偏差的测量

3.5.3 可控性和可观性

3.5.4 实现理论

3.5.5 系统的稳定性和无源性

3.6 模型降阶方法的基本思想

3.7 矩匹配模型降阶方法

3.7.1 矩和矩向量

3.7.2 投影矩阵W和V的计算

3.7.3 展开点的不同选择

3.7.4 矩匹配MOR方法的发展

3.8 基于Gramian矩阵的模型降阶方法

3.8.1 平衡截断法的动机

3.8.2 平衡变换

3.8.3 截断

3.8.4 平衡变换的计算

3.8.5 计算Gramian矩阵的加速方法

3.8.6 扩展到更普遍的系统

3.9 降阶模型的稳定性、无源性和误差估计

3.9.1 矩匹配MOR方法的稳定性、无源性和误差界

……

第二部分 MEMS器件的集总单元建模方法

第三部分 MEMS器件的数学模型降价

第四部分 完整微系统建模

第五部分 软件实现

MEMS系统级建模/微纳系统系列译丛是2020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德]塔玛拉·贝克唐德。

得书感谢您对《MEMS系统级建模/微纳系统系列译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移动信道传播特性分析与建模 电子书
1.反映了卫星移动信道传播特性的研究进展; 2.科研工作的理想参考书; 3.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和研究成果之间的平衡; 4.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无线通信仪表与测试应用(第3版) 电子书
1.实用性。本书以作者在测试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为依托,配合图形和操作实例介绍仪表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先进性。作者多年来参与我国无线通信测试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执行,深刻把握技术前沿,为本书精选典型的测试实例。 3.普遍适用性。本书所介绍的仪表新旧结合,以国内普遍使用的产品为主、兼顾国际知名厂商和国产仪表,具有普适性、代表性。 4.易学易用性。本书的指标介绍删繁就简、操作介绍简明清晰、测试实例典型翔实。知识结构体系化,便于读者学习、操作。
天线测量实用手册(第2版) 电子书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准确性。理论的结果必须用实验来检验,而天线参数的测量正好可以作为检验天线设计好坏的基础。在新型天线的研制中,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检验理论阶段的手段,又是独立的研究方法。本书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成 的,书中的测量方法都是由实际天线测量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解决了许多理论上还不够成熟的课题。 2.广泛性。全面介绍天线的测量。从频率上讲, 低频率从几十兆赫兹,到毫米波(40GHz);从类型来讲,天线的类型包括面天线、线天线等各种形式的天线;从测量方法上讲,既有较原始的测量方法也有目前的计算机控制自动测量。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数已经超过60万个,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我国5亿个手机用户数还将增大,基站天线的市场空间相当广阔,已引起三大运营商的高度重视。本书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测量。 3.实用性。各章节内容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典型测量案例分析,贴近工程实际,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书内容的学习,参照具体操作方法,完成工程实际任务。 4.先进性。本书介绍的天线测量系统、仪器都是国内外知名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可拓展性等代表着天线测量的发展方向。 5.规范性。书中内容撰写规范,涉及的标准、协议、接口等符合国内国际标准。
AI+电信网络 运营商的人工智能之路 电子书
1.本书同时涉及了人工智能与通信两大热门领域,是市面上为数不多的涵盖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通信领域案例的图书。本书的出版对于通信行业与人工智能行业有指导性意义。 2.作者为行业知名专家,主持了中国联通许多重大技术工作,还担任过多个科研课题的负责人。
5G核心网规划与应用 电子书
探讨5G全球商用、核心技术及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