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 4:在黑暗中舞蹈》

《我的奋斗 4:在黑暗中舞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欧洲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得主克瑙斯高作品,令作家与读者阅读成瘾的自传小说《我的奋斗》系列第四部。

内容简介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在日常细节中呈现了动人的敏感。

本书是《我的奋斗》系列的第四部,克瑙斯高十八岁,高中毕业后到挪威北端小岛霍菲尤教书,想借这份工作存钱从而专心写作。他向往开放的空间和豪爽的姿态,痴迷音乐,梦想中的独立生活、能看见极光的小岛,一切似乎触手可及。仿佛身体内放置了小兽的少年,永不会餍足的青春渴望,撞击在只有两百多人的小岛上。酒精,野心,尴尬的性爱,开始酗酒的父亲。北极圈的黑夜特别漫长,成为作家的梦想屡屡受挫。人们如何经历青春,就将如何走入人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1968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98年以首部小说《出离世界》(Ute av verden)获得挪威文学评论奖,2004年第二部小说《万物皆有时》(En tid for alt)又获得北欧文学奖。2009年至2011年间,克瑙斯高出版了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Min Kamp),获得挪威蕞高文学奖项——布拉哥文学奖。在挪威,每十个人就有一人读过《我的奋斗》。知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扎迪?史密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乔纳森?勒瑟姆等也表示读《我的奋斗》仿佛上瘾,让人迫不及待地一本接一本读下去。2015年9月,克瑙斯高获得德国《世界报》文学奖(Welt-Literaturpreis,2014年的得主是村上春树);2017年4月与6月,克瑙斯高先后获得欧洲文学奖与耶路撒冷文学奖。

另有随笔集“四季”系列(《秋》《冬》《春》《夏》)以及关于蒙克、安塞姆?基弗的艺术评论。

译者简介

康慨,1970年生于内蒙古,现居北京,作家和翻译家。

自1999年起,他为《中华读书报》工作,任编辑和记者,并为中国和欧洲多家著名的报刊撰写书评和文化评论。

作为译者,他已出版的图书包括大卫?萨克斯的《传大的字母:从A到Z,字母表的辉煌历史》、H. L. 皮纳的《古典时期的图书世界》、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群山回唱》、汤姆?拉赫曼的《我们不完美》,以及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我的奋斗2:恋爱中的男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正文(本书无目录)

《我的奋斗 4:在黑暗中舞蹈》是2020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者[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得书感谢您对《《我的奋斗 4:在黑暗中舞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黑骏马 电子书
一匹马眼中的世间百态、悲情冷暖,让人学会如何用善意、同情和尊重面对整个世界……这是一部诞生于近150年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经典名著。故事以第一人称为叙述形式,讲述了“我”(黑美人)从还是一匹和妈妈无忧无虑生活在英格兰农场的小马开始,到辗转至伦敦过着拉出租马车的艰苦生活,再到最后回归乡村过上快乐的隐退生活为止。在整个一生的经历当中,“我”和“我的同伴们”遭遇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冷酷和虐待,也深
我在日本做公务员 电子书
中国女孩赴日一年职场&社会体验手记,你以为的日本公务员VS真实的日本公务员有什么区别?
在花朵前,春天让我欣喜 电子书
生活难免会有坎坷,那些受过的伤、流过的泪,不是要让你将心封闭,而是让你的内心更加丰厚善感。人最美的时刻是发自内心欣喜的那些瞬间,生活中的很多快乐是需要发掘和感受的,比如品一壶茶,听一首歌,淋一场雨,静静看一本书,细火慢炖煲一锅汤,闻一闻花香……偶尔抽离出日常去远行,去看看别处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和人生,感受生活给我们的善意,也回馈生活以温暖和光亮,你会发现越感恩越心生欣喜,人生也总是充满快乐和希望
我在厦大三十年 电子书
本书是潘维廉教授从教厦门大学三十余年的回忆录,记叙了潘维廉教授来到厦门大学,在工作和生活上逐渐适应了厦门大学的环境,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开始了从教生涯,从厦大出发走遍福建甚至环游中国,著书立说成为一名讲好中国故事的人的动人故事。本书是潘维廉教授从教厦门大学三十余年的回忆录,记叙了潘维廉教授来到厦门大学,在工作和生活上逐渐适应了厦门大学的环境,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开始了从教生涯,从厦大出发走遍福建甚至环
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 电子书
作者通过讲述30多个亲历的支教故事,辅以大量配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在贵州苗乡支教的见所闻、所思所想,向读者展现了当地苗族群众的传统习俗、生活水平、受教育现状,以及作者如何对症下药地为当地老师、家长、学生三类不同人群“扶志”,多管齐下地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办学质量,成功实现了一所中学的“逆袭”,从而为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的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书稿讲述了一位名校长不计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