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作战系统工程导论

协同作战系统工程导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协同作战系统工程导论》共10章,从技术和战术相结合的角度,介绍了协同作战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协同作战体系结构、协同作战系统关键技术、协同作战的典型应用、协同作战系统效能评估、未来新型协同作战的运用、协同作战系统模拟仿真等。

  《协同作战系统工程导论》可为军队机关参谋、军事院校教员学员、作战部队指战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人员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认识协同作战、运用协同作战、发展协同作战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章节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协同作战的基本概念

一、协同作战的定义

二、协同作战的分类

三、协同作战系统

第二节 协同作战发展历程

一、火器战争时期的协同作战

二、机械化战争时期的协同作战

第三节 信息化战争时期的协同作战及其发展趋势

一、一体化协同作战理念

二、一体化信息网络

三、一体化自主协同方式

四、模块化作战编组

五、人-机和机-机协同作战

第二章 协同作战的体系结构

第一节 海上协同作战体系结构

一、海上协同作战体系结构的特点

二、海军信息系统一体化和综合保障一体化

三、海上协同作战部队的指挥体制

四、海上协同作战三视图

第二节 空中协同作战体系结构

一、空中协同作战视图

二、空中协同作战系统视图

三、空中协同作战技术视图

第三节 空海一体化协同作战体系结构

一、空海一体化协同作战视图

二、空海一体化协同作战系统视图

三、空海一体化协同作战技术视图

第四节 空地一体化协同作战体系结构

一、空地一体化协同作战视图

二、空地一体化协同作战系统视图

三、地空一体化协同作战技术视图

第五节 防空反导协同作战体系结构

一、防空反导协同作战体系的组成及功能

二、反导协同作战体系结构

第三章 协同作战系统的关键技术

第一节 时空基准技术

一、时空基准技术的需求分析

二、外军时空基准装备现状

三、时空基准系统功能和指标性能

四、时空基准系统关键技术

第二节 军事通信网络技术

一、军事通信网络技术概述

二、军事通信网的结构

三、军事通信网的网络管理

四、军事通信网的数据链路

第三节 数据融合技术

一、数据融合的一般模型

二、集中式数据处理算法

三、分布式航迹融合

四、数据融合误差分析

第四节 多平台协同控制技术

一、多平台协同制导作战的基本问题分析

二、多平台协同制导体制分析

……

第四章 协同作战系统效能评估

第五章 协同作战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第六章 海上协同作战的运用

第七章 空中协同作战的运用

第八章 防空反导协同作战的运用

第九章 未来新型协同作战的运用

第十章 协同作战系统模拟仿真

参考文献

协同作战系统工程导论是2019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修社。

得书感谢您对《协同作战系统工程导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云计算导论 电子书
云计算技术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基础,没有云计算平台,就没有目前的新兴技术的发展。  本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云计算概述、云服务、云计算的数据处理、虚拟化、云计算管理平台、云计算解决方案、云计算开发、云计算应用。本书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且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云计算相关专业的导论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爱好者的学习和培训用书。
物联网导论 电子书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层次结构、关键技术以及行业应用。全书共11章,第1章概括性地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体系结构以及面临的挑战;第2章到第9章分别介绍了物联网各层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第10章介绍了物联网安全的相关知识;第11章给出了物联网在环境保护、农业、交通等三大领域的应用实例。
大数据导论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大数据概述、大数据与其他新兴技术的关系、大数据基础知识、大数据应用、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综合案例。
信息安全导论 电子书
全书介绍了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恶意代码及其防范、身份认证技术、授权与访问控制技术、操作系统安全、边界防御技术、入侵检测技术、Web应用安全、无线网络安全等内容。
大数据导论 电子书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涌现出多元化海量数据。大数据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经济利益,尤其是通过数据整合、分析与挖掘,其所表现出的数据整合与控制力量已经远超以往。本书详细介绍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详细内容。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大数据与数据科学、数据采集与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大数据处理平台、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安全与隐私、大数据应用、数据思维。  本书适合作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