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主办,本册是第三辑。
内容简介
《社会建设研究》是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创办的院刊。本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
作者简介
编者王名,男,1960年10月生于新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管理(NGO)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发中心主任,《中国非营利评论》主编。1997年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98年创设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NGO研究至今,领导了清华大学关于NGO的各项主要研究项目和实证调研。2001-2007年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非政府管理、公民社会与治理、CDM与NGO参与环境治理。近年来侧重从公共管理、社会治理、制度规范角度研究NGO,并探索运用口述史方法、人类学方法开展NGO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社会建设研究》编辑委员会名单
卷首语
主题对话: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老年志愿服务:基于全球视角的政策建议
一 导言
二 志愿活动的定义
三 中国老年人的志愿活动现状
四 老年志愿服务政策框架
五 中国老年志愿活动的现有政策
六 其他国家老年志愿服务政策实践和经验
七 小结与建议
西方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一 影响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 各因素影响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方式选择的机制争论
三 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治理问题
四 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未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养老服务产业化问题研究述评
一 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与养老服务产业化研究
二 养老服务产业化中的主体及职能研究
三 养老服务产业化典型模式类型研究
四 研究展望
案例研究
政治文化·新新媒介·全球传播:“占领华尔街”社会抗争运动的发展与演变
一 引言
二 “占领华尔街”运动发展的基本逻辑
三 新新媒介推动社会抗争运动进入全球传播时代
四 结论和讨论
从“草根”到“运动”:村民自治能力的动员路径分析
一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二 乌坎事件的两个阶段
三 草根动员:选择“村民自治”
四 草根动员到运动动员:寻找自治能力
五 结论与讨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顺德全征地社区“村改居”模式探索
一 导论
二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演进以及“村改居”社区的治理探索
三 顺德全征地社区治理框架:以S社区为例
四 全征地社区治理的改革脉络及其挑战
五 结论与展望: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
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项目制的动员机制及其效果
一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二 项目背景与研究方法
三 项目动员机制与行为变化逻辑
四 项目效果分析
五 结论与讨论
乡村治理
集体化时代乡村社会研究的视角、路径与启示
一 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历史图景
二 日常生活、社会理论与实践历史
三 学科互动视角下研究路径的思考
四 结语:中国乡村研究的实践面向
对农村土地股份制的认识:概念辨析、要素构成与政策规制
一 文献综述
二 农村土地股份制的理论构成: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
三 农村土地股份制的现实发展:来自六省市的实地调查
四 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完善路径
前沿书评
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良方:《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评述
一 公共治理有效运转的关键因素
二 为何出现集体行动困境
三 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尝试
四 社会资本: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良方
五 社会资本与社会建设
六 结论与讨论
媒体社会中的公民行动:《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评述
一 引言
二 中国媒体与公民行动
三 媒体作为调停人:“党的喉舌”与“社会的喉舌”
四 结论与讨论
地方实践
住房底层群体保障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住房底层群体及其形成
三 住房底层群体的保障缺失
四 如何保障住房底层群体
创新性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一 相关研究及本文假设
二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三 研究发现
四 结论与讨论
论文化社会的特征及执政力提升
一 “文化社会”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二 文化社会的十大特征
三 文化社会中的执政力
集体劳动争议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一 新常态下劳动关系调整重点转变,集体劳动争议成为矛盾解决的主要形式
二 地方法制“先行先试”,搭建集体劳动争议预防、规制、解决平台,进展与困境并存
三 树立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宏观微观全面推进,有效预防、规制和解决集体劳动争议
稿约
来稿体例
社会建设研究(第三辑)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名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社会建设研究(第三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