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小说家李黎记录和回忆与各位学者前辈交往的文字。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到大陆走访的旅美作家,作者李黎女士和老一辈作家、学者的交往结缘的机会,乃是他人企望不及的。当年她在范用先生的引导下,一一拜访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黄永玉、艾青、钱锺书、杨绛、李子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正处于“夕照余晖”,但都没有拒人千里,而是用相当坦诚、率真的态度直面作者,所谈所论,都极具最后的风采。
而与作者“一同度过悲欣交集的80年代、变化巨大的90年代”者,则用他们的热情与温润,给作者留下美好的记忆。宝岛台湾上的殷海光、陈映真,又是作者的文学启蒙者和故友,“那些温煦的记忆”伴随作者“从青年岁月至今”。
因此,《半生书缘》以这十二位人物为中心,记述他们的文字。作者整理成书,发现“倏忽已过半生”、“人书俱将老去”,但犹盼这些关于人与书、情与缘的篇章,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和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个20世纪民族书写的侧影素描”,而使“文字长存,记忆之河长流”。
作者简介
作者李黎,本名鲍利黎,是出生在大陆,成长在台湾,旅居美国的小说、散文、剧本及专栏作家。祖籍安徽,194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高雄女中、台湾大学历史学系,70年代赴美,就读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政治学研究所。曾任编辑及教职,现居美国加州斯坦福,专事写作。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出版小说、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逾三十部;获有多项小说奖、电影剧本奖 (并摄成影片)。作品多次被选入台湾年度小说选、散文选;代表作被收入《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小说卷及散文卷、《廿世纪台湾文学金典》小说卷;并列为“台湾小说二十家”(1978-1998) 之一。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长河侧影——《半生书缘》自序
茅盾
去冬见茅盾
乌镇倒影
茅盾的题字
巴金
巴金先生谈过去、现在、将来
我正在写长篇
反封建的任务还多得很!
我这支笔要对祖国、人民有贡献
我还要写八本书
中国人无论怎样都摆脱不了跟祖国的关系
我们从茅盾起,后来都没有写作品,应该好好总结一下
应该让作家写他自己擅长的东西
并不一定要“做官”才方便“体验生活”
我们有人可以不写作品也照样做作家!
不要养作家
应该尊重作家
有时把文学作品说得一钱不值,有时候一部作品不得了,影响很大……
最不紧张的是中国了!
真正写作的人,都是从生活出发的
曹禺的《王昭君》还是有点“三突出”!
写不出好作品,只怪自己拿不出勇气和责任心
秋瑾被杀了还有人收尸,现在说一个人有罪,朋友都跟他划清界限
过去知识分子讲“气节”,现在这个也“改造”掉了!
有法只是有个依据,自己还得斗争
“民主”主要的还是作家了解自己的勇气和责任,不能靠别人给
我现在写《随想录》,就等于写我的遗嘱
封建这东西一定要割掉!
我以后五年工作等于办“善后”,对自己的一生做总结
附录 “中国的良心”
重访巴金的家
沈从文
夏日北京:沈从文
沈从文的长河
命运之杯
从文让人
附录 人间风景——读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及其他
一
二
三
四
五
丁玲
“今生辙”——访丁玲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在延安想起丁玲
“五四”女子
艾青
北方的吹号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钱锺书、杨绛
一封“迟到”多年的信
给方鸿渐博士的一封信
读钱锺书《槐聚诗存》
《槐聚诗存》
钱锺书的“情诗”
又见杨绛
江南女子
才子的妻子
《围城》的小秘密
背影
一个人和三个人
百年才情——岁寒访杨绛
“我们仨”终于又团聚了
范用
半生书缘——记范用
附录 双槐树
李子云
昨日风景——怀念李子云
殷海光
长巷深深
陈映真
映真永善
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是2019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李黎。
得书感谢您对《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