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编的西方哲学研究辑刊。本书为第1卷,第2期。
内容简介
本刊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专业性年刊,主要发表国内学者高质量的论文、学术评论或者专业书评。设置的栏目有名家特稿、古代哲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哲学重镇(介绍著名大学的专栏)以及记录与讨论等。
本期收录文章:《弗莱堡哲学简介》《实在、知识和科学:对批判实在论的一个辩护》《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质料与原初联想》等。
作者简介
黄裕生,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Academic Advisory Board(学术咨询委员会)
纪念贺麟教授(1902—1992)
贺麟与黑格尔哲学研究
真诚、勤奋、执著的追求
关于黑格尔哲学与现代外国哲学的访谈
贺麟教授与我的哲学生命
贺麟论知行合一与直觉法
一 知行合一的含义及三种知行合一的主张
二 直觉法
三 知行在直觉法中合一
四 直觉中合一的中西对勘
贺麟传略
一 人生之路:求学与治学
二 主要学术成就
第一哲学与中西哲学的会通
中国哲学精神之绵延(一)
1.《易经》与中国之形而上学
2.汉代政治之“大一统”与“哲学思潮”之“大一统”
普遍之爱与人类的解放
一 何谓真爱?
二 爱的两个意识维度
三 爱与亲情的限度
四 耶稣与孔子的解放运动:超越种族与血缘亲情
康德研究
康德“德行论导论”句读(二)
七 伦理义务具有广义的责任,反之,法权义务具有狭义的责任
八 对德行义务作为广义的义务的阐明
九 什么是德行义务?
十 法权论的至上原则曾是分析性的;德行论的至上原则却是综合性的
十一 德行义务的图型可以按照上述原理而以下图来表示:
十二 内心对于一般义务概念的感受性的感性论的前概念
建构主义和基于自律的论证
1.基于自律的康德式论证
2.基于自律的罗蒂式论证
3.基于义务性的论证
4.结论
康德的经验的第二类比:论证、意义和困难
1.导言
2.主论证的框架总览
3.先验演绎的第二步和第二类比
4.不可确定性论点和阐释困难
5.必然性论点和阐释困难
6.结语
当代哲学
语词之争
1.导言
2.什么是语词之争?
3.解决语词之争
4.哲学内的排除法
5.一种可能的回应
6.概念分析与日常语言哲学
7.基底争论
8.基底概念
9.分析性与半透明性
10.卡尔纳普式的结论
伊曼努尔·费伊:将欺骗引入哲学?
一 伊曼努尔·费伊访问斯坦福大学
二 伊曼努尔·费伊在纽约
三 20世纪20年代的海德格尔:一个早期纳粹(proto-Nazi)的政治激进主义者
四 海德格尔1925年卡塞尔演讲中的“周围世界”(Umwelt)
五 费伊论《存在与时间》第74节
六 费伊论《存在与时间》第77节:Boden(“根基”)和Bodenlosigkeit(“无根基状态”)
七 费伊论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
八 费伊对海德格尔两个文本的误读、篡改
九 费伊篡改了《明镜》杂志对海德格尔的专访
十 费伊推脱了他曲解海德格尔文本的责任
试论德勒兹的康德阐释
一
二
三
德勒兹论运动—影像以及非主体性意识的可能性
一 心灵—世界问题及德勒兹对现象学的审视
二 柏格森的图像论及其对知觉的新解读
三 德勒兹、运动—影像和非主体性意识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布朗奇达伊的城市和希腊对印度与中国之知识史的贡献问题
Anaximenean Astronomy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Parallels
An Ancient Chinese Model of a Flat Earth and a Flat Heaven
Part One:Main Features
Part Two:More Detail sand Calculations
从博弈论角度看理性
一 理性的博弈解
二 何须理性?
三 非理性博弈
总结
哲学重镇专栏:弗莱堡
弗莱堡哲学简介
一 人文主义(Humanismus)和自然哲学(15—18世纪)
二 新康德主义的西南学派(19—20世纪初)
三 现象学的世纪(自1916年起)
四 当前状况
渴望安全:人类学角度的发现
一 安全需求和安全感——在生活世界的经验关联中
二 基于害怕(Furcht)的安全:托马斯·霍布斯
三 安全(Securitas):对无忧虑和政治稳定的追求
四 恐惧/害怕及其克服的努力
五 安全感与不安全感的悖论
六 哲学式的看待安全问题
实在、知识和科学:对批判实在论的一个辩护
世界和实在(Welt und Wirklichkeit)
主观的诸世界(Subjektive Welten)
知识和怀疑论(Wissen und Skepsis)
诸世界和科学(Welten und Wissenschaft)
结论
Kant’s “I think” and the Self-ascription of Mental States
Introduction
1.Why is Self-knowledge so Problematic for Kant?
2.Kant’s“I think”and the Unity Argument in the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3.Self-ascrip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an Object
4.Self-ascription,Subsumptive Unity and Self-cognition
Conclusion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质料与原初联想
Ⅰ 质料与《观念Ⅰ》中的意向性
Ⅱ 对《观念Ⅰ》中的质料概念的批评与讨论
Ⅲ 原初联想与感觉场
Ⅳ 后续讨论及结论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1卷第2期)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黄裕生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1卷第2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